胳膊疼是怎么回事

一、胳膊疼的常见原因

1.肌肉拉伤:过度使用胳膊或突然剧烈运动,如长时间搬运重物、进行高强度的上肢锻炼,可导致肌肉纤维过度拉伸甚至撕裂。年轻人因运动活跃,更易出现此类情况。比如打羽毛球时突然大力扣杀,可能拉伤肩部或上臂肌肉。

2.肩周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左右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主要因肩部周围软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诱因引起。症状为肩部疼痛,可放射至胳膊,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

3.颈椎病:如今生活方式改变,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使年轻人也成为颈椎病高发人群。颈椎病变会压迫神经根,导致上肢放射性疼痛,胳膊可能出现麻木、无力感。

4.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常见于频繁使用前臂伸肌的人群,如网球运动员、家庭主妇等。因长期反复用力做伸展动作,导致肘关节外侧肌腱附着处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引起胳膊肘外侧疼痛,用力握拳、伸腕时疼痛加重。

5.风湿性关节炎:可累及胳膊关节,造成疼痛、肿胀、僵硬。寒冷、潮湿的生活环境易诱发,女性患者相对较多。症状多在早晨起床时明显,活动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功能可能受限。

6.骨折:多因外伤引起,如摔倒时胳膊着地、遭受外力撞击等。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就可能导致骨折。骨折处会出现剧烈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

7.其他:如胸廓出口综合征,因胸廓出口处神经、血管受压,可引起上肢疼痛、麻木;臂丛神经炎,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等有关,表现为肩部及上肢疼痛。

二、胳膊疼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胳膊外观有无肿胀、畸形,触诊判断疼痛部位、程度及是否有压痛,还会进行一些特殊试验,如检查肩周炎的搭肩试验,检查颈椎病的臂丛牵拉试验等,初步判断病因。

2.影像学检查

X线:可发现骨折、关节脱位、骨质增生等明显骨骼病变,对诊断骨折、颈椎病等有重要意义。

CT:能更清晰显示骨骼细节,对复杂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诊断有帮助。

MRI:可清晰显示软组织病变,如肌肉拉伤、肩周炎时的肩袖损伤、颈椎病时的脊髓受压情况等。

3.实验室检查:怀疑风湿性关节炎时,需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及风湿免疫性疾病。

三、胳膊疼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休息:让胳膊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损伤,尤其在疼痛初期,制动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损伤修复。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理疗等。早期急性损伤(72小时内)可冷敷减轻肿胀疼痛,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按摩、针灸、理疗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可减轻炎症和疼痛,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胳膊疼,但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肌肉松弛剂:对于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如颈椎病、肩周炎引起的肌肉痉挛,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药物可缓解肌肉紧张。

3.手术治疗:若胳膊疼是由严重的骨折、肩袖撕裂、颈椎病导致脊髓严重受压等引起,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手术治疗,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肩袖修补术、颈椎减压融合术等。

四、胳膊疼的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适度运动:年轻人可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如游泳、俯卧撑等,但要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过度运动。中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减少对关节的损伤。

纠正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工作或学习时保持正确坐姿,眼睛平视电脑屏幕,桌椅高度合适。减少伏案时间,定时起身活动,伸展胳膊、颈部肌肉。

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寒冷、潮湿季节,避免胳膊直接吹冷风,可佩戴护肩、护肘等。

2.职业防护:从事特定职业人群,如网球运动员、搬运工人等,应采取防护措施。如网球运动员可佩戴护肘,搬运工人掌握正确搬运姿势,合理安排工作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五、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就可能导致骨折,因此日常活动要小心,避免摔倒。若胳膊疼,应及时就医,排查骨折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药物要谨慎,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2.孕妇:孕期身体激素变化,可能加重关节疼痛,且孕妇用药受限。若胳膊疼,尽量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按摩等缓解疼痛。避免自行用药,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儿童:儿童活泼好动,易因外伤导致胳膊疼。家长要做好监护,教育孩子注意安全。若孩子诉说胳膊疼,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治疗方法需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