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什么

骨质疏松是什么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一、骨量与骨微结构方面

骨量包括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正常情况下骨量维持在稳定状态以保证骨骼的强度和功能。当发生骨质疏松时,骨量逐渐减少,骨微结构遭到破坏,比如骨小梁变细、断裂等,使得骨骼变得脆弱。

二、易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骨代谢出现变化,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骨丢失加速,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高于同龄男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会使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影响骨代谢;饮食中钙摄入不足,例如一些老年人饮食结构不合理,钙的摄入量不能满足身体需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疾病与用药因素: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会影响骨代谢;一些药物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三、临床表现

-疼痛:患者常出现腰背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变形情况。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比如咳嗽、打喷嚏等都可能引发椎体骨折;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

四、诊断方法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测骨密度,通过与同性别健康成年人的骨密度峰值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了解骨代谢情况,但这些指标单独异常不能确诊骨质疏松,需要结合骨密度等综合判断。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方面:对于年轻人和中年人,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每天钙的摄入量建议成年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1000-1200mg,可以通过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等高危人群,除了上述措施外,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例如钙剂可以选择碳酸钙等,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骨密度等指标来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