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颅骨的位置
面颅骨共15块,包括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和下鼻甲,以及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它们主要构成面部的支架,位置如下:
上颌骨:位于面中部,成对存在,构成鼻腔的外侧壁和底、口腔的顶,参与眶底、颞下窝和翼腭窝的构成。
腭骨:成对,位于上颌骨后方,参与构成鼻腔底和侧壁、口腔顶及翼腭窝。
颧骨:成对,位于面部外上方,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参与构成眶外侧壁和颞下窝前壁。
鼻骨:成对,位于面部中央,构成鼻背的骨性支架。
泪骨:成对,位于眶内侧壁前部,为薄而小的骨片,参与构成眶内侧壁。
下鼻甲:成对,附着于上颌骨内面,是鼻腔外侧壁的一部分。
犁骨:不成对,位于鼻腔正中矢状位,构成鼻中隔的后下部。
下颌骨:是面颅骨中最大的一块,位于上颌骨下方,呈马蹄铁形,分为一体两支,构成下颌部并与颞骨相关节形成颞下颌关节。
舌骨:不成对,位于下颌骨下方、喉的上方,借韧带和肌肉悬于颈前,呈U形,中间部为体,两侧为大角和小角。
对于儿童而言,面颅骨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各骨的形态、大小和相对位置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不断变化。例如,儿童的下颌骨相对较小,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增大;在不同年龄段,面颅骨的比例和结构特点会适应面部整体发育及咀嚼、呼吸等功能的需求变化。对于有面部外伤、先天性面部发育异常等病史的人群,面颅骨的位置关系可能会发生改变,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准确评估面颅骨的位置情况,以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