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撕脱性骨折是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使肌肉、肌腱、韧带附着处的骨质被拉断、撕脱的骨折。常发生于肌腱或韧带相对附着点不牢固的部位,比如踝关节的外踝尖、内踝尖等部位,多因剧烈运动等外力作用引发。
二、常见病因及机制
运动损伤:在剧烈运动中,像篮球运动中急停、变向,足球运动中的快速转身等动作,肌肉突然强力收缩,就可能导致撕脱性骨折。例如足球运动员在射门时,足部突然扭转,相关肌肉猛烈收缩,容易引发足部撕脱性骨折。
外力直接作用:当肢体受到直接的外力撞击,且撞击力作用方向与肌肉、韧带牵拉方向相关时,也可能造成撕脱性骨折。比如膝关节受到侧面的暴力撞击,若恰好该方向与周围肌肉、韧带的应力方向契合,就可能引发撕脱性骨折。
三、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且活动时疼痛加剧。例如足部撕脱性骨折,患者行走时疼痛会显著加重。
肿胀:受伤部位周围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出血、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等所致。
淤血:受伤部位皮肤下可能出现淤血斑,是因为骨折端出血渗透到皮下组织引起。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部位的不稳定,患者受伤肢体的活动会受到限制。比如膝关节撕脱性骨折,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屈伸膝关节。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受伤部位进行触诊,了解是否有压痛、骨擦感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以发现明显的骨折线、骨折块的撕脱情况等。不过对于一些微小的撕脱性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撕脱性骨折,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块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适用于关节内撕脱性骨折的诊断。
-MRI检查:能更早发现骨髓水肿、软组织损伤等情况,对于判断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程度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全面评估撕脱性骨折的病情。
五、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撕脱骨折块较小,且骨折块移位不明显,不影响关节稳定性的情况,可以采用保守治疗。通常包括休息、患肢制动(如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同时可配合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一般固定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可能固定3-4周左右;成人可能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在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手术治疗:如果撕脱骨折块较大,移位明显,影响关节的稳定性,或者骨折块累及关节面,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通过切开复位,用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将撕脱的骨折块固定到原来的骨附着部位,以恢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制动和康复训练,但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需要根据手术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调整。
六、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固定期间):在骨折固定的早期,主要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固定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例如足部撕脱性骨折石膏固定时,可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同时可以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当骨折达到一定的愈合程度,拆除外固定后,开始进行受伤关节的渐进性活动度训练和力量训练。比如膝关节撕脱性骨折拆除石膏后,先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部分负重行走,然后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负重程度。同时进行腿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如直腿抬高训练等,每次抬高下肢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随着康复进展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
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此时主要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训练,包括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专项运动能力的训练。例如对于运动员患者,在骨折基本愈合后,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篮球、足球等专项运动的模拟训练,逐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折愈合情况等综合调整,儿童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因为儿童骨骼仍在发育中,需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康复原则。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但骨骺周围的骨质相对薄弱,更容易发生撕脱性骨折。儿童发生撕脱性骨折后,由于其愈合能力较强,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在康复训练时要特别注意适度,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例如儿童足部撕脱性骨折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固定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肢体末端情况,因为儿童皮肤娇嫩,石膏固定过紧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同时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儿童能够耐受的强度逐步进行,注重非药物干预,尽量减少药物使用,尤其是低龄儿童应避免不恰当用药。
成年人:成年人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和康复相对儿童有一定差异,但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成年人在康复训练时要注重循序渐进,根据自身的运动需求和骨折愈合情况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比如运动员成年人发生撕脱性骨折后,康复过程中要结合其专项运动特点进行针对性康复,以尽快恢复运动能力,但要避免过早恢复高强度运动导致再次损伤。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发生撕脱性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康复难度较大。老年人在治疗时要注意防治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方式改善骨质量。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缓慢,注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维持,防止因长期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加重。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康复训练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引发其他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