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底筋膜炎
1.成因:长期行走、跑步等过度使用足部的活动,会使足底筋膜反复受到牵拉,导致筋膜发生微小损伤,逐渐引发炎症。例如,经常进行长跑训练的运动员就较易出现足底筋膜炎。
2.表现:早晨起床后第一步着地时疼痛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剧。
二、跟骨骨刺
1.成因:随着年龄增长,足部的骨骼会发生退变,跟骨处骨质增生形成骨刺,骨刺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起疼痛。中老年人是跟骨骨刺的高发人群,这与长期负重、磨损导致骨骼退变有关。
2.表现:足跟部疼痛,行走时疼痛会加重,尤其是在晨起刚开始行走时,疼痛较为剧烈,行走片刻后可能会稍有减轻,但久坐后再行走又会感到疼痛。
三、足部肌肉劳损
1.成因:长时间保持站立姿势、过度运动等,会使足部肌肉疲劳,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引发肌肉劳损。比如,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群,像售货员等,容易出现足部肌肉劳损。
2.表现:足部肌肉酸痛,按压时可能会有疼痛点,活动时疼痛会随活动量增加而加重。
四、外伤
1.成因:足部受到直接的撞击、扭伤等外伤,如踢到硬物、行走时崴脚等,可能会导致足底软组织损伤或骨骼损伤,从而引起疼痛。
2.表现: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部位疼痛、肿胀,可能伴有淤血、活动受限等情况。
五、其他原因
1.扁平足:足弓低平或消失,足部的力学结构发生改变,行走时足底受力不均,容易引起足底疼痛。儿童时期足部发育异常等因素可能导致扁平足。
2.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神经病变,影响足部神经功能,导致足底感觉异常、疼痛。这类患者通常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
如果出现走路脚底板疼的情况,首先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肿胀、麻木、行走困难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足部X线、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出现脚底板疼需要考虑是否有先天足部发育问题等;老年人则要重点排查骨骼退变等因素。同时,糖尿病患者出现脚底板疼更要重视血糖控制和神经病变的相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