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膝盖受伤的处理方法
1.紧急处理
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可采用RICE原则进行初步处理。
休息(Rest):让受伤的膝盖得到充分休息,减少负重,防止损伤加重。对于运动员或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更需严格休息,避免过早恢复运动或工作。
冰敷(Ice):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每隔12小时冰敷1520分钟。冰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但冰敷时需注意用毛巾等隔开皮肤,避免冻伤。例如老年人皮肤较敏感,冰敷时间和温度需适当调整。
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受伤部位,可减少肿胀。包扎力度要适中,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作用。
抬高患肢(Elevation):将受伤的腿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睡觉时可在腿部下方垫上枕头。
2.评估伤情
自我评估:若受伤后膝盖疼痛剧烈、肿胀迅速、无法承重、关节变形或出现明显淤血,可能存在较严重损伤,需及时就医。例如年轻人运动损伤后若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是韧带断裂或骨折等严重问题。而老年人轻微受伤后出现肿胀不消,也需警惕隐匿性骨折。
医学评估:医生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损伤部位和程度。如通过抽屉试验、内外翻应力试验等检查韧带损伤情况。还会借助影像学检查,X线可发现骨折;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如韧带、半月板的损伤;CT对于复杂骨折的诊断更有优势。
3.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损伤。如单纯的软组织挫伤,可通过休息、物理治疗促进恢复。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受伤48小时后)、按摩、针灸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同时可配合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双氯芬酸,可减轻炎症和疼痛;外用药物如云南白药膏,有消肿止痛功效。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韧带断裂、半月板撕裂、骨折等,常需手术治疗。如前交叉韧带断裂,多采用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手术;骨折移位明显时,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4.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在受伤后的数天至几周,以减轻肿胀、疼痛,维持关节活动度为主。如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绷紧但关节不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中期康复:随着疼痛和肿胀减轻,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如膝关节屈伸练习、直腿抬高练习等。
后期康复:临近恢复正常活动时,进行功能性训练,如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5.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方面:受伤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待恢复后选择对膝盖压力小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肥胖人群更需控制体重,减轻膝盖负担,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实现。
日常活动:上下楼梯时尽量一步一步缓慢进行,避免过度屈膝。避免长时间蹲着或跪着,如从事园艺工作的人群,可使用高脚凳辅助。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和关节尚在发育阶段,膝盖受伤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不正确的处理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受伤后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不当延误病情。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生长。
2.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受伤后更易发生骨折,且愈合时间较长。受伤后除积极治疗外,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日常活动中要注意防滑,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健康。
3.孕妇:膝盖受伤后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物理治疗时也需告知医生怀孕情况,选择安全的治疗方式。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孕妇和胎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