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对于脑梗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心率等。如果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可能需要吸氧等支持措施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要求血氧饱和度≥94%)。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控血压,一般要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因为过高的血压可能加重出血风险,过低的血压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如果患者有痰液堵塞等情况,必要时需要进行吸痰处理,严重时可能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来保证呼吸通畅,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二、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适用情况:一般在发病4.5小时内(rt-PA)或6小时内(尿激酶)的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以考虑静脉溶栓治疗。例如,对于脑梗死症状持续不缓解,头颅CT排除脑出血,且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静脉给予rt-PA等溶栓药物有可能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
-禁忌证:存在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血压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等情况时一般不适合溶栓。
动脉溶栓:对于一些发病时间相对较晚,但血管条件适合的患者,可以考虑动脉溶栓。通过脑血管造影找到血栓部位,直接进行局部溶栓,相比静脉溶栓可能有更高的再通率,但操作相对复杂,有一定的血管穿刺相关风险。
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在发病6-24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7天内)可以考虑机械取栓治疗。例如,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使用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使血管再通,这种治疗方法对于挽救严重缺血的脑组织效果较好,但需要严格筛选合适的患者。
三、神经保护治疗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预后。
胞磷胆碱:可以改善脑部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四、并发症防治
肺炎:脑梗死患者由于吞咽困难等原因容易发生肺炎。要加强护理,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必要时可放置鼻胃管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防止误吸。如果发生肺炎,要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由于活动减少等原因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以通过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使用气压治疗等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如果怀疑有深静脉血栓,需要进行血管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给予抗凝等治疗。
血糖管理:脑梗死患者常伴有血糖异常,高血糖会加重脑损伤。要密切监测血糖,对于高血糖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胰岛素等进行血糖控制,一般将血糖控制在适当范围(如7.8-10.0mmol/L)。
五、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例如,对于瘫痪的肢体,早期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可以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一般在发病后48-72小时即可开始进行简单的康复评估和早期康复干预。
后期康复: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步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对于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以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脑梗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调控各项指标,例如在降压时要避免血压骤降,因为老年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较差,血压过低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儿童患者:儿童脑梗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的脑血管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在溶栓、取栓等治疗上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患者的康复治疗也需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要注重保护儿童的生长发育功能。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脑梗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母亲的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例如,溶栓等治疗在妊娠期的应用需要非常谨慎,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