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复训练
1.踝关节稳定性训练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进行单腿站立训练,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时间,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稳定性。比如儿童可在家长辅助下先尝试,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独立完成,这有助于改善因习惯性崴脚导致的踝关节本体感觉减退问题,降低再次崴脚风险。成年人可通过平衡板进行训练,利用平衡板的不稳定特性刺激踝关节周围神经肌肉系统,强化稳定机制。
-进行踝关节屈伸、内翻、外翻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收缩保持10-15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训练强度,老年人需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儿童要在安全且适合的强度下进行。
2.本体感觉训练
-可采用闭目单腿站立、在不稳定表面(如沙滩、草地)行走等方式。对于儿童,家长可陪伴其在安全的不稳定地面练习行走,引导其感受身体平衡与踝关节状态;成年人可进行更具挑战性的本体感觉训练,如跳绳时专注于踝关节的感知与控制,通过跳绳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地面接触和身体晃动来刺激本体感觉。
二、支具辅助
1.踝关节支具选择
-对于经常发生习惯性崴脚的人群,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踝关节支具。如轻便的可调节支具,能提供一定的支撑和限制踝关节过度活动。儿童选择支具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大小合适、不影响正常生长且舒适的支具;老年人则需选择支撑性较好、佩戴舒适的支具,以在日常活动中有效保护踝关节,减少崴脚发生几率。
-运动爱好者可选择运动型踝关节支具,这类支具能在运动过程中更好地稳定踝关节,比如在篮球、足球等需要频繁快速移动和变向的运动中,提供可靠的支撑,降低运动中崴脚风险。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鞋子选择
-无论年龄、性别,都应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要有良好的支撑性和稳定性,鞋底要柔软且有适当的弹性,以缓冲行走和运动时的冲击力。例如,女性在选择高跟鞋时要谨慎,尽量减少穿着高跟鞋的时间,如需穿着,可选择跟高适中且鞋底设计合理的款式;儿童要选择适合其足部发育阶段的鞋子,避免穿着过于宽松或过小的鞋子,影响足部正常发育和踝关节稳定。
-对于有习惯性崴脚病史的人,可选择专门的运动护踝鞋或带有踝关节支撑设计的鞋子,进一步加强对踝关节的保护。
2.环境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行走环境,避免在不平整、湿滑的地面行走。老年人在雨雪天气要特别注意,行走时放慢速度,选择合适的防滑鞋具;儿童在玩耍时要选择安全的场地,家长要做好监护,避免其在危险环境中奔跑导致崴脚。
四、手术治疗(严重情况)
1.手术指征
-当习惯性崴脚非常严重,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如出现严重的踝关节不稳定,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因踝关节韧带严重损伤、断裂,经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无法恢复稳定,严重影响日常行走、运动等活动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尚未成熟,手术需更加谨慎评估;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身体基础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等因素。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韧带修复、重建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