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指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的肠梗阻,而无机械性梗阻因素,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对于怀疑有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患儿,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并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小儿动力性肠梗阻?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指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的肠梗阻,而无机械性梗阻因素。其发生率仅次于小儿肠套叠和先天性肠道畸形,占小儿肠梗阻的第三位。根据病因可分为:
一、麻痹性肠梗阻
(一)感染性疾病
各种肠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脓毒症等,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刺激肠蠕动亢进而发为本病。
(二)非感染性疾病
1.腹部手术和腹内炎症,如阑尾炎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炎症刺激肠蠕动亢进。
2.水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可使肠蠕动丧失或减弱。
3.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K缺乏,影响某些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肠道局部出血、水肿,影响肠动力。
4.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等,可抑制肠蠕动。
5.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脊柱裂等,可影响肠道神经支配,导致肠蠕动紊乱。
(三)临床表现
1.腹胀:腹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腹胀显著,遍及全腹。
2.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胀明显时,呕吐物中可有胆汁。
3.停止排气排便:多数患儿在起病后即停止排气排便,但新生儿和小婴儿可继续排气排便。
二、痉挛性肠梗阻
(一)肠道功能紊乱
常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饥饿、暴饮暴食等,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强,引起痉挛性肠梗阻。
(二)肠道寄生虫感染
蛔虫、蛲虫等寄生虫感染,可刺激肠道蠕动,引起肠痉挛。
(三)其他
腹部外伤、腹部手术、寒冷刺激等,也可引起肠道痉挛,导致肠梗阻。
(四)临床表现
1.腹痛:为阵发性腹痛,多在脐周,也可在上腹部或下腹部,腹痛发作时患儿哭闹不安,间歇期可安静入睡。
2.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一般无胆汁。
3.腹胀:腹胀较轻,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高调肠鸣音。
4.停止排气排便:多数患儿在起病后即停止排气排便,但新生儿和小婴儿可继续排气排便。
总之,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肠梗阻类型,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对于怀疑有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患儿,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并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