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因肠道肌肉运动功能失调引起的肠梗阻,无机械性梗阻因素,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以幼儿及学龄期多见,其病因包括感染、水电解质紊乱、药物、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紊乱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治疗方法有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积极治疗感染、避免滥用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加强腹部保暖、适当运动等。
什么是小儿动力性肠梗阻?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指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的肠梗阻,而无机械性梗阻因素。其发病率仅次于小儿肠套叠和先天性肠道畸形。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但以幼儿及学龄期为多见。
一、病因
1.感染
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肺炎、败血症等,可刺激肠道发生痉挛,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2.水电解质紊乱
严重的呕吐、腹泻,或长期胃肠减压等,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引起肠麻痹。
3.药物
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镇静药等,可使肠道平滑肌松弛,导致麻痹性肠梗阻。
4.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损伤、脊髓灰质炎等,可影响肠道的运动功能,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5.代谢紊乱
如低血钾、低血钙等,可导致肠道平滑肌兴奋性降低,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6.其他
如腹部手术、腹部外伤、剧烈运动等,也可导致肠道麻痹。
二、临床表现
1.腹痛
为阵发性腹痛,多在脐周,也可在上腹部或下腹部。腹痛发作时,患儿哭闹不安,停止排气、排便。
2.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多少不定。
3.腹胀
腹胀逐渐加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患儿,停止排气、排便;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可有排气、排便,但量较少。
三、诊断
1.临床表现
根据患儿的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可初步诊断为肠梗阻。
2.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腔积气、肠管扩张等肠梗阻的征象。
四、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
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的潴留,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和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抗感染治疗
积极控制感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4.对症治疗
腹痛明显者,可给予解痉镇痛药;呕吐严重者,可给予止吐药;腹胀明显者,可给予肛管排气或胃肠减压。
5.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灌肠等方法,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6.手术治疗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患儿,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解除肠梗阻。
五、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避免感染性中毒性休克的发生。
3.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抗胆碱能药物、镇静药等。
4.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加强腹部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6.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