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指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引起的肠梗阻,可由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紊乱、药物、营养不良、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原因导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合理饮食。
什么是小儿动力性肠梗阻?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指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的肠梗阻,而无机械性梗阻因素。其发病率仅次于小儿肠套叠和先天性肠道畸形,占小儿肠梗阻的第三位。根据病因可分为:
1.感染性肠梗阻:
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如腹膜炎、阑尾炎等。
2.非感染性肠梗阻: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感染、出血、肿瘤等,影响肠道神经系统的功能。
(2)代谢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钙等,影响肠道肌肉的收缩功能。
(3)药物因素:如某些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可影响肠道运动。
(4)其他:如严重的营养不良、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等,也可导致肠道动力障碍。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
1.腹痛:
为阵发性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有肠鸣音亢进。
2.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多少不定。
3.腹胀:
腹胀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出现肠型。
4.停止排气排便:
部分患儿可出现停止排气排便。
诊断小儿动力性肠梗阻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检查等。X线检查可发现肠腔积气、肠管扩张等肠梗阻的表现。
治疗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方法主要有:
1.禁食、胃肠减压:
以减少胃肠道积气、积液,缓解腹胀。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患儿的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3.营养支持:
通过静脉输注营养物质,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
4.药物治疗:
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红霉素等。
5.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肠坏死等并发症,需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食、过快进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