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因素
1.鼻黏膜干燥: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或长期处于空调环境等,可致鼻黏膜干燥,黏膜变得脆弱,易发生破裂出血,尤其在儿童及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儿童因鼻黏膜较薄且易受不良环境影响,老年人则因皮肤黏膜老化、腺体分泌减少等因素易出现此情况。
2.鼻外伤:挖鼻孔、用力擤鼻、鼻部受到撞击等外力作用,可直接损伤鼻黏膜或鼻腔血管,引发出血,儿童因好奇常存在挖鼻孔行为,易导致鼻外伤出血;成年人若有不良鼻部操作习惯也易出现此类情况。
3.鼻腔炎症:鼻炎(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性疾病,炎症因子刺激鼻黏膜,使其充血、水肿、糜烂,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引发出血,长期鼻炎患者鼻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出血风险较高。
4.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儿童将玩具零件、小纸团等异物塞入鼻腔,异物长期刺激鼻黏膜,可导致鼻黏膜糜烂、出血,若异物存留时间较长未被发现,出血情况可能持续存在。
5.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鼻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癌等肿瘤性病变,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表面组织脆弱,易发生破裂出血,尤其鼻咽癌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回吸性血涕,后期可表现为鼻出血。
二、全身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鼻腔内压力升高,易导致鼻腔小血管破裂出血,尤其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鼻出血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较多见,需关注血压变化对鼻出血的影响。
2.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人体凝血功能,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从而出现鼻出血,且往往出血不易止住,这类患者除鼻出血外,可能还伴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其他出血表现。
3.肝肾功能异常: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肾脏参与凝血因子的代谢等过程,肝肾功能异常时,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代谢等,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发鼻出血,慢性肝病、肾病患者需警惕此类情况。
4.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C可影响血管的韧性,缺乏维生素K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长期维生素摄入不足可导致鼻黏膜容易出血,例如长期素食者若不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易出现维生素缺乏相关的鼻出血。
5.内分泌失调:青春期女性在月经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易发生鼻出血;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及血容量增加,也可能出现鼻出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