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养不良相关原因
(一)摄入不足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如果饮食中总蛋白类食物(如肉类、蛋类、奶类等)摄入长期不足,比如婴幼儿时期奶粉冲调过稀等情况,会导致总蛋白偏低;成年人长期节食减肥、素食主义者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也会使蛋白质摄入不够,从而引起总蛋白水平降低。这是因为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长期摄入不足会使体内蛋白质合成原料缺乏,进而导致总蛋白偏低。
(二)吸收不良
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克罗恩病、celiacdisease(乳糜泻)等疾病的患者,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受损,包括对蛋白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需要在胃肠道经过消化分解后才能被吸收利用,胃肠道疾病会影响这个消化吸收过程,使得蛋白质吸收减少,最终导致总蛋白偏低。例如乳糜泻患者,由于肠道对麸质不耐受,导致小肠黏膜受损,影响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肝脏疾病相关原因
(一)肝功能受损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当发生肝脏疾病时,如肝硬化、肝炎等。以肝硬化为例,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肝细胞大量受损,其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下降,导致总蛋白,尤其是白蛋白(属于总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成减少,从而引起总蛋白偏低。肝炎患者如果病情较重,也会影响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功能,使得总蛋白水平降低。
三、肾脏疾病相关原因
(一)蛋白尿丢失过多
像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会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出现异常。正常情况下,肾小球能阻挡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滤过,但患病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大量从尿液中丢失,使得体内蛋白质丢失过多,进而引起总蛋白偏低。例如大量蛋白尿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会明显高于正常水平,长期如此会导致总蛋白降低。
四、慢性消耗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疾病消耗增加
患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等。恶性肿瘤细胞会大量增殖,消耗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机体代谢加快,蛋白质分解增加而合成减少,从而导致总蛋白偏低。例如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和代谢,身体处于严重的消耗状态,总蛋白往往会低于正常水平。
五、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一)老年人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逐渐减退,蛋白质的摄入和吸收能力都可能下降。同时,老年人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功能也会有所衰退,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降低,肾脏排泄和滤过功能也不如年轻人,这都可能导致老年人总蛋白偏低。而且老年人如果患有慢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蛋白质的代谢,进一步增加总蛋白偏低的风险。
(二)孕产妇
孕妇在孕期需要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如果孕妇的饮食中蛋白质补充不足,就容易出现总蛋白偏低的情况。同时,孕产妇的肾脏负担也会加重,如果存在肾脏方面的潜在问题,也可能导致蛋白质丢失过多而总蛋白偏低。对于哺乳期的女性,除了自身需要补充蛋白质外,还要分泌乳汁,进一步增加了蛋白质的消耗,如果营养补充不及时,也可能出现总蛋白偏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