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息肉
1.成因:可能与慢性炎症(如鼻窦炎长期刺激)、变态反应等有关。炎症刺激使鼻黏膜充血水肿,逐渐形成息肉样组织。
2.表现:鼻子里出现表面光滑、半透明、淡红色或灰白色的小肉球,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鼻塞呈进行性加重。
3.影响因素:长期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鼻息肉。儿童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且有过敏体质,也可能发生鼻息肉。
二、下鼻甲肥大
1.成因:多由鼻腔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炎)反复刺激引起,鼻黏膜长期充血水肿导致下鼻甲增生肥大。
2.表现:下鼻甲部位可出现呈桑葚样改变的小肉球样肿胀,主要症状为鼻塞,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还可能伴有流涕、头痛等。
3.影响因素:长期吸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人群,以及患有慢性鼻炎未及时有效治疗的人群,下鼻甲肥大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儿童若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引发下鼻甲肥大。
三、鼻腔乳头状瘤
1.成因:一般认为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导致鼻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乳头状新生物。
2.表现:鼻腔内出现表面不平、质地较硬的小肉球,可伴有鼻出血、鼻塞等症状,随着肿瘤增大,症状会逐渐加重。
3.影响因素: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患有慢性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更容易感染HPV从而引发鼻腔乳头状瘤。儿童相对成人免疫力低,也可能受此影响,但发生率较低。
四、鼻腔血管瘤
1.成因:可能与血管发育异常、局部外伤等因素有关,血管异常增生形成血管瘤样组织。
2.表现:鼻腔内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小肉球样新生物,易出血是其常见表现,出血量可多可少,鼻塞症状也较为常见。
3.影响因素:有鼻部外伤史的人群,以及本身存在血管发育异常的人群,发生鼻腔血管瘤的风险较高。儿童若有鼻部外伤,也可能引发鼻腔血管瘤。
当发现鼻子里有小肉球时,应及时就医,通过鼻内镜检查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