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形成的囊肿
多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痛经、不孕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月经、避孕、妊娠、环境、遗传、免疫等有关
首选手术治疗,还可采取期待治疗、药物治疗或辅助生殖技术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巧克力囊肿又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内,如果子宫内膜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异位,侵犯卵巢皮质,并在其内生长,且随月经周期反复脱落出血,就会形成内含陈旧性积血的囊肿,这种陈旧性血呈褐色,黏稠如糊状,似巧克力,故称为巧克力囊肿。
巧克力囊肿在组织学上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是在临床行为上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可以发生种植、侵袭及远处转移。
巧克力囊肿还会逐渐增大,有时会在经期或经期结束后发生破裂,但很少发生恶变,恶变率小于1%。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约占盆腔子宫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0%。
目前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但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以25~44岁最为常见,很少见于绝经后女性。
生育少、生育晚女性的发病率高于多生育者。
约80%病变位于一侧卵巢,20%病变涉及双侧卵巢。
根据囊肿的大小和粘连情况分为两种类型。
囊肿直径多小于2厘米,囊壁多有粘连、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
Ⅱ型又分为A、B、C三种。
ⅡA:卵巢表面小的内异症种植病灶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
ⅡB:卵巢囊肿壁有轻度浸润,层次较清楚,手术较易剥离。
ⅡC:囊肿有明显浸润或多房,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依据囊肿大小、粘连范围、是否有其他病灶等进行评分,根据分值不同可分为Ⅰ期(微型)、Ⅱ期(轻型)、Ⅲ期(中型)、Ⅳ期(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