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主要症状有腰痛、坐骨神经痛、肢体麻木等
病因包括退行性改变、慢性损伤等
症状轻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症状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依据腰背部疼痛不适、坐骨神经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可以诊断。
腰背部疼痛。
沿坐骨神经痛径路的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部。
肢体麻木,行走时有踩棉花的感觉。
肌力出现程度不同的减退。
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症者都有脊柱侧凸,可弯向健侧或患侧。
一般来说,病变的腰椎间隙部位,基本上都有压痛和叩击痛。
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还伴有下肢放射痛。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为急性期,病程长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动的受限程度不同。
较轻者可近于正常人,急性发作期者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
一般主要是腰椎前屈、旋转及侧向活动受限,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后伸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受损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弱及肌萎缩征。
如腰第4~5椎间盘突出症,严重时胫前肌瘫痪,表现为踝关节背伸无力,足下垂。
受损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
早期多表现为皮肤过敏,逐渐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等症状。
受损神经根以单侧为多,因此感觉障碍范围较小。感觉完全消失者较少。
但如果马尾神经受损,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如腰第4神经根受损,大腿内侧和膝内侧感觉障碍。骶第1神经根受损,足背外侧及小趾感觉障碍。
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体征之一。
如腰第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腱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
检查反射改变,有利于医生定位受损神经。
平躺,腿部水平放置于床上,保持膝关节完全伸直,一手扶住足跟抬高患肢,当出现坐骨神经痛,即腿部疼痛、麻木时,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然后将抬高的患肢略降低,使坐骨神经痛消失,此时将踝关节背伸,又出现坐骨神经痛时,为直腿抬高试验加强阳性。
正常人可以将下肢抬高60°~70°,之后出现不适感,而腰椎间盘突出症者,不到60°就会出现坐骨神经痛。
平躺在床上,当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者为健肢抬高试验阳性。
平躺在床上,作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坐骨神经痛者为仰卧挺腹试验阳性。
俯卧于床上,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上提伸直的下肢,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疼痛者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包括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
单纯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腰椎平片可示完全正常。
但X线片上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
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侧凸。
X线平片还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对鉴别诊断有很大意义。
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检查。
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受压移位的情况。
还可同时显示周围骨和组织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还可作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等,与CT检查结合,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造影是有创操作,应用较少,一般病情复杂时才使用。
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有病变,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还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病变。
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其影像结果不如CT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帮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鉴别其他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肌劳损、椎管狭窄、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疾病有着类似的症状。
在出现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时,不要自行诊断和用药,以免病情加重。
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等做出诊断。
相同点: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肌劳损,在临床症状上二者表现大致相似,都有腰部疼痛,以及不能长期弯腰工作等。
不同点:腰肌劳损是由于肌肉慢性损伤所致,而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腰部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导致的腰痛。两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影像学检查可见突出的椎间盘。
相同点: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在临床症状上二者表现大致相似,都有腰部疼痛、大腿麻木、下肢肌肉力量下降等。
不同点:椎管狭窄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椎管容积、形态改变,而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腰部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两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相同点: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结核,在临床症状上二者表现大致相似,都有腰部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腰椎结核病人可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二者可以通过是否有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相同点: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肿瘤,在临床症状上二者表现大致相似,都有腰部疼痛、下肢疼痛等。
不同点:腰椎肿瘤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并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两者可通过MRI检查以及椎管造影、同位素骨扫描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