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脑部疾病
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见病因有脑发育异常、遗传因素、感染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
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
金牌医生
内侧中
癫痫诊断分为三步:确定是否为癫痫;癫痫发作的类型;癫痫的病因。
下述信息将有助于医生的诊断。
完整和详尽的病史,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家属需要向医生提供以下信息。
起病年龄、发作的详细过程、病情发展过程、发作诱因、是否有先兆、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治疗经过等信息。
患者母亲妊娠时是否有特殊用药史。
围生期是否有异常。
过去是否患过什么重要疾病,如颅脑外伤、脑炎、脑膜炎、心脏疾病或肝肾疾病等信息。
告知医生患者的各级亲属中,是否有癫痫发作或与之相关的疾病(如偏头痛)。
医生会重点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肢体力量、各种反射及病理征等。
医生还会观察患者头颅形状和大小、外貌、身体畸形,排查某些神经皮肤综合征。
体格检查对癫痫的病因诊断有初步提示作用。
包括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丙酮酸、乳酸等方面的检查,能够帮助查找病因。
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还可辅助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临床怀疑中毒时,应进行毒物筛查。
已经服用抗癫痫药物者,可酌情进行药物浓度监测。
包括尿常规及遗传代谢病的筛查。
主要为排除颅内感染性疾病,对某些遗传代谢病的诊断也有帮助。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发现脑部结构性异常有很高的价值。建议常规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
头部CT检查在显示钙化性或出血性病变时较磁共振有优势。
癫痫发作最本质的特征是脑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而脑电图是能够反映脑电活动最直观、便捷的检查方法,是诊断癫痫发作、确定癫痫发作类型最重要的辅助手段,为癫痫患者的常规检查。
对于疑诊癫痫或新诊断的癫痫患者,多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容易误诊为癫痫发作的某些心源性发作(如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发作),还能早期发现某些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和传导阻滞等),从而避免因使用某些抗癫痫药物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不作为常规病因筛查手段,通常是在临床已高度怀疑某种疾病时进行。
相同点:均有发作性意识丧失。
不同点:二者区别较多,具体如下。
与癫痫发作比较,发作较缓慢,多有明确诱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久站、咳嗽、大笑、排尿、排便等。
常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有时脉搏不规则,偶可伴有抽动、尿失禁。
晕厥引起的意识丧失极少超过15秒,以意识迅速恢复并完全清醒为特点,不伴发作后意识模糊。
发作间期脑电图一般无异常。
相同点:均可有意识模糊、肢体抽动。
不同点:二者区别较多,具体如下。
假性癫痫发作,患者常在受到精神刺激后或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发作。
发作形式多样多变,患者不停喊叫和抽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动作夸张,常可出现双眼紧闭,面色苍白/发红,无舌咬伤及尿失禁,无摔伤。
假性癫痫发作患者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患者需在安慰或暗示后缓解。
相同点:都可以出现视幻觉。
不同点:与癫痫发作相比较,发生缓慢,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小时或数天;发作前可有闪光、暗点、偏盲、视物模糊;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很少出现意识障碍。
相同点:肢体抽动。
不同点:二者区别较多,具体如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见于老年人。临床症状多为突发的缺失症状(感觉丧失或减退、肢体瘫痪)、肢体抽动不规则,也无头部和颈部的转动,症状常持续15分钟到数小时。脑电图无明显痫性放电。
癫痫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少年为多,癫痫多为刺激症状(感觉异常、肢体抽搐),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极少超过半小时,脑电图上多有痫性放电。
相同点:肢体抽动。
不同点:二者区别较多,具体如下。
抽动症好发于5~10岁儿童。
发作时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肌肉突发、重复和刻板性不随意抽动,通常是非节律性,多见于面、颈、肩和上肢,发作时意识清楚。
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学习困难,强迫行为或秽语等表现。
相同点:肢体抽动或四肢强直,伴意识丧失。
不同点:血糖水平低于2mmol/L时可产生局部癫痫样抽动或四肢强直,伴意识丧失,患者的发作多为部分性发作,且对常规的抗癫痫药物疗效不佳,常见于胰岛β细胞瘤或长期服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
相同点:四肢抖动、意识丧失。
不同点:二者区别较多,具体如下。
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
表现为儿童在发热状态下(肛温≥38.5℃,腋温≥38℃)出现的惊厥发作,通常在发热后24小时内发作,发作时全身强直痉挛或阵挛性发作,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斜视,口唇发绀。
多数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持续1~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