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组发病率高、机制复杂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
常表现为睡眠时间异常、慢性失眠、睡眠-觉醒节律异常及睡眠中的异常行为等
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
可以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的方法
金牌医生
内侧中
从1903年发现巴比妥酸具有镇静作用起,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为了寻求更有效、更安全的镇静催眠药物,已经发展了三代镇静催眠药物。
第一代巴比妥类药物,因为耐受性和依赖性等原因,目前临床已少用。
第二代苯二氮䓬类药物,由于其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代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比苯二氮䓬类药物更高的安全性,有逐步取代苯二氮䓬类药物的趋势。
代表药物: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
这类药物应用广泛,但有一定依赖性,有一定的抑制呼吸作用,对于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慎用。
用药期间不宜饮酒。
有胎儿致畸作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突然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如病情恶化、失眠、呕吐等),应逐渐减量。
严重的精神抑郁患者用药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应采取预防措施。
近些年来,临床上逐渐提倡选用第三代镇静催眠药,代表药物:唑吡坦、扎来普隆和佐比克隆(简称3“Z”)。
该类药物具有成瘾性小,不抑制呼吸,半衰期短的优势。
该类药物起效快,应在睡前服用,若要使之快速起效,应空腹服用。
对于一些伴有情绪不良的患者,也可选用小剂量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曲唑酮、米氮平等。
尽管应用催眠药可暂时性缓解睡眠障碍,但长期应用可导致依赖、作用丧失和药源性失眠。
突然撤药或快速减小用量可引起撤药症状。
对于存在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用药可增加发作次数、时间及严重性。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为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对自己及他人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的原则在于帮助患者妥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理解睡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消除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睡眠,通过改变对睡眠的不合理认知,纠正错误的睡眠习惯来改善症状。方法如:
刺激控制疗法。基于条件反射原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睡眠与床及卧室环境间的反射联系,建立稳定的睡眠觉醒规律。
睡眠限制疗法。减少夜间卧床觉醒时间,同时禁止日间打盹,使卧床时间尽量接近实际睡眠时间。
放松训练。
重建睡眠相关信念。
睡眠卫生教育。通过对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知识的指导,减少或排除干扰睡眠的各种情况,以改善睡眠质量。
针对诱发失眠因素,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减少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增加自信心。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睡眠卫生指导,制定个体化的作息时间表,帮助患者调整为正确的睡眠习惯。
中医关于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近年来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新的辨证思路。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脾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可通过电流或磁信号刺激大脑神经,从而改善病情。
一些辅助疗法可帮助改善病情,如冥想、太极、瑜伽、按摩、针灸、穴位按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