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高热的定义及相关指标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稍高,约为36.5℃-37.7℃,腋下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是36.0℃-37.0℃。当体温超过39℃时,就被定义为高热。
高热的危害及相关因素
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够成熟,高热会使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例如,有研究表明,儿童在体温快速上升至39℃以上时,惊厥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且儿童高热时,机体代谢加快,水分流失增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成年人:成年人高热时,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如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高热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平衡,使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加重心脏和呼吸系统的负担。长期或反复的高热可能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慢性损伤,比如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高热时可能体温上升不如年轻人明显,但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老年人高热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为高热会使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对于本身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工作,如在没有良好防暑措施的建筑工地等场所工作,人体散热困难,容易出现高热情况。另外,身体免疫力低下时,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也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引发高热。例如,长期熬夜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使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就容易出现高热症状。
病史因素: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基础代谢率增高,本身就容易出现体温偏高的情况,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更容易出现高热。还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疾病活动期也可能出现高热症状,这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体温升高。
高热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方面
-儿童:如果儿童出现高热,首先要保证环境通风良好,适当减少衣物,以利于散热。可以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帮助降温。同时,要让儿童多喝温水,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
-成年人:成年人高热时,同样要保持环境通风,可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也可以采用温水擦浴的方式降温,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低,以免引起寒战,加重不适。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和水分。
-老年人:老年人高热时,环境温度要适宜,一般保持在22℃-24℃左右较为合适。擦拭身体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擦伤皮肤。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如果出现精神萎靡、意识不清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特殊情况处理:当体温超过39℃时,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降温。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持续升高,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剧烈头痛、呼吸困难、抽搐等,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