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了便血的病因

一、消化道疾病相关病因

1.痔疮

-是引起便血较为常见的原因。多见于内痔,主要表现为便后滴血,血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相混。内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长期久坐、便秘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腹压,影响肛门周围静脉回流,从而诱发痔疮。在病史方面,有长期便秘或者久坐工作等经历的人群更容易出现。

2.肛裂

-典型表现为排便时疼痛伴便血,便血特点为少量鲜血,滴血或手纸上带血。肛裂的形成与便秘关系密切,干结的大便排出时容易损伤肛管皮肤,导致肛裂。一些长期便秘的人群,由于反复的大便干结损伤肛管,容易引发肛裂出现便血症状。

3.直肠息肉

-儿童多见的直肠息肉可出现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不多,常附着在粪便表面。成人直肠息肉也可引起便血,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等有关。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容易出现直肠息肉相关便血。

4.直肠癌

-多见于中老年人,便血特点为血色暗红,常混有黏液或脓液,还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频、腹泻或便秘,里急后重等。直肠癌的发生与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遗传因素(家族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等遗传背景)以及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警惕直肠癌的发生。

5.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便血程度轻重不一。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肠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肠道黏膜导致炎症、溃疡形成。病史方面,患者可能有长期的肠道炎症反复发作的情况,生活方式上如果存在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也可能影响病情。

6.克罗恩病

-也可出现便血,同时伴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表现。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和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多有反复的肠道炎症发作病史,病情容易迁延不愈。

二、上消化道疾病相关病因

1.胃溃疡

-一般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病史,当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便血,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呕血,便血颜色可为黑色(柏油样便),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酶作用后变色。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病史或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容易患胃溃疡并出现便血。

2.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表现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当溃疡累及血管时可导致便血,出血后也可能出现柏油样便。其发病因素与胃溃疡类似,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是常见诱因。有相关危险因素暴露史的人群需注意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导致便血的可能。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病因

1.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包括便血。白血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等有关。有接触过放射性物质或化学毒物病史,或者有白血病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考虑白血病导致便血的可能。儿童白血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影响,若出现便血需要高度警惕白血病相关情况。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也可出现便血。其病因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者家族中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人群需要注意。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出血风险更高,便血情况需要及时关注。

3.血友病

-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可出现多部位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导致便血。有血友病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若出现出血倾向,包括便血,要考虑该病可能。儿童血友病患者由于凝血功能先天异常,在受到轻微创伤等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出血不止,包括消化道出血导致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