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便血的原因

一、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痔疮

成因:痔疮是引起便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主要是直肠下端或肛管周围的静脉丛曲张所致。当排便时,干结的粪便摩擦曲张的静脉丛,导致其破裂出血。

特点:便血颜色鲜红,通常在排便后点滴而下,有的患者便纸上会有血迹,一般无疼痛,但在痔核脱出嵌顿等情况时可能会伴有疼痛。多见于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成年人多见。

(二)肛裂

成因:肛裂是肛管皮肤的全层裂开形成的小溃疡,多由便秘、粪便干结等原因引起。排便时干结的粪便通过肛管,撕裂肛管皮肤导致出血。

特点:便血颜色鲜红,量一般较少,同时伴有排便时剧烈的疼痛,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又会出现剧烈疼痛。多见于年轻人、长期便秘者。

(三)直肠息肉

成因: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其发病可能与遗传、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息肉表面的血管比较丰富,排便时粪便摩擦息肉,容易导致出血。

特点:便血颜色鲜红,一般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有时息肉可脱出肛门外。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儿童及成年人都有可能患病。

(四)结直肠癌

成因: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从而引起出血。

特点:便血颜色可为鲜红、暗红或黏液脓血便,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五)溃疡性结肠炎

成因: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导致出血。

特点: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泻、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伴有里急后重感。多见于青中年人群。

二、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胃溃疡

成因:胃溃疡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导致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溃疡。溃疡底部的血管受损时会引起出血。

特点:便血颜色多为黑色(柏油样便),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被氧化成亚铁盐,使粪便呈黑色。同时患者多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与进食有关,如餐后痛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中老年人相对多见。

(二)十二指肠溃疡

成因:十二指肠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引起出血。

特点:便血多为黑色柏油样便,腹痛特点多为空腹疼(餐前痛),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也可出现便血颜色鲜红,但相对较少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成因: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出血。其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特点:除了便血外,还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可见于各年龄段,儿童及成年人都有可能患病。

白血病:

-成因: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

-特点:便血只是其中一种出血表现,还可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二)传染病

伤寒:

-成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道黏膜炎症、溃疡,累及血管时导致出血。

-特点:便血多为少量出血,可伴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等表现。多见于有伤寒接触史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