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痔疮
成因:痔疮是引起便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排便时粪便擦破痔核表面黏膜,或排便用力过猛导致血管破裂,从而引起便血。
特点:便血颜色鲜红,通常在排便后点滴而出,有的仅在手纸上有血迹,便血一般不与粪便相混,常伴有肛门肿物脱出等表现。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长期久坐、久站、便秘等人群易患。
(二)肛裂
成因: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所致。主要是由于便秘、大便干结,排便时过度用力撑裂肛管皮肤引起。
特点:便血颜色鲜红,量较少,同时伴有肛门剧烈疼痛,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又出现剧烈疼痛。多见于年轻人及儿童等人群,常因不良排便习惯引发。
(三)直肠息肉
成因: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可能与遗传、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特点:便血颜色鲜红,无痛,息肉较大时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四)直肠癌
成因:直肠癌是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饮食、遗传、肠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相关。
特点:便血颜色暗红,常混有黏液或脓液,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腹泻或便秘等,还可出现腹痛、消瘦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五)溃疡性结肠炎
成因: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特点:便血可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泻、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伴有里急后重等表现,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二、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胃溃疡
成因: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
特点: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便血,颜色多呈黑色或柏油样,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同时伴有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多在进食后疼痛,空腹时缓解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易患。
(二)十二指肠溃疡
成因:十二指肠溃疡是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慢性溃疡,主要病因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还与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
特点:便血颜色多为黑色或柏油样,上腹部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缓解,还可伴有反酸、嗳气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胃溃疡类似,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不良生活习惯人群易患。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成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与自身免疫、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
特点:除了便血外,还可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人群易患。
(二)白血病
成因: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其发病与遗传、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特点:可出现便血,同时伴有发热、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周血中白细胞有质和量的异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