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可累及全结肠。患者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病程较长,有反复发作倾向,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女性与男性发病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影响病情。
2.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多见,肠道黏膜呈节段性分布的溃疡,表现为便血,还可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吸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或影响病情。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发病与遗传、饮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肠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后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
2.直肠癌:病因与结肠癌类似,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有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粪便混合,还可出现便频、里急后重、大便变细等症状,直肠指检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大部分直肠癌。
(三)肠道息肉
1.腺瘤性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良性肿瘤,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多见于成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多为便鲜血,量较少,当息肉较大时可能引起肠道梗阻等并发症。
(四)血管病变
1.肠道血管畸形: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退行性变等有关,可发生于肠道任何部位,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间歇性便血,可呈反复的少量便血或大量出血,出血可自行停止,但易复发。
二、肛门直肠疾病相关原因
(一)痔疮
1.内痔:主要是由于直肠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多见于成年人,长期久坐、便秘等生活方式可诱发,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鲜血,一般无疼痛,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
2.外痔: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患者可感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等,若发生血栓形成等情况可出现疼痛,一般便血较少,但若外痔伴有肛裂等情况时可能出现便血。
3.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特征,可出现便血,便血特点可因内痔部分而异,同时伴有内痔和外痔的其他症状,如肛门坠胀、疼痛等,各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久坐、久站等不利于血液循环的方式易引发。
(二)肛裂
多因长期便秘,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多见于青壮年,患者排便时出现剧烈疼痛,随后有少量鲜血滴出,便血特点为便纸上带血或滴血,疼痛呈周期性,与排便相关,儿童若存在便秘等情况也可能发生肛裂导致便血。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累及肠道出现便血,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与男性发病无明显特殊性别差异,患者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等异常。
2.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减少等,从而出现便血,同时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壮年较多见,生活方式一般无特殊相关性,主要与骨髓造血异常等因素有关。
(二)传染病
1.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变主要在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程中可出现肠道出血,一般为少量便血,也可出现大量出血,患者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等,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有伤寒杆菌接触史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