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期局部冷敷
1.原理及操作:跌伤后24-48小时内,局部血管扩张,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减轻肿胀和疼痛。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伤处,每次15-20分钟,每隔2-3小时敷一次。对于儿童,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可将毛巾包裹冰袋后再敷,且时间不宜过长。
二、抬高患肢
1.原理及操作: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例如下肢跌伤时,可在脚下垫枕头等,使下肢抬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要确保抬高姿势舒适且稳定,避免因活动导致患肢位置变化影响效果。
三、药物辅助
1.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可通过皮肤渗透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但儿童应避免使用,成人使用时也需注意按照说明书正确涂抹,避免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
四、后期热敷
1.原理及操作:受伤48小时后,局部出血停止,此时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减轻肿胀。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伤处,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宜,每次20-30分钟,每天可敷3-4次。对于老年人,要注意热敷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且若有皮肤感觉减退等情况需格外谨慎。
五、适当活动
1.原理及操作:在疼痛和肿胀可耐受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儿童在进行适当活动时,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以不加重损伤为原则。
六、饮食调理
1.原理及操作:多吃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有助于组织修复。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有差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影响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