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期处理
1.冷敷
-原理:在跌伤后的24-48小时内,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减轻肿痛。例如,有研究表明,冷敷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延缓炎症反应的发展。
-方法:可以使用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对于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间可适当缩短至10分钟左右,且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避免冻伤。
2.制动休息
-原理:让受伤部位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如果继续活动,会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导致肿胀和疼痛加剧。
-方法:根据受伤部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制动措施。如下肢跌伤,可使用拐杖或轮椅辅助行走;上肢跌伤,可用三角巾悬吊等。不同年龄人群制动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在制动时要确保其舒适,避免因制动引起心理不适等问题。
二、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外用)
1.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
-原理:双氯芬酸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适用情况:适用于跌伤引起的局部肿痛。对于成年人,清洁受伤部位皮肤后,取适量乳胶剂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一日3-4次。但儿童一般不建议首先使用此类外用药物,若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应用,因为儿童皮肤吸收药物的机制与成人有差异,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三、恢复期处理
1.热敷
-原理:在受伤48小时后,局部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吸收,缓解肿痛。此时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有助于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方法: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温度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3-4次。对于老年人,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防止烫伤,且热敷时间也不宜过长;儿童热敷同样要密切关注温度和时间,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2.康复锻炼
-原理:在肿痛有所缓解后,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以促进受伤部位的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下肢跌伤后,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上肢跌伤后,可进行手指的抓握、伸展等活动。
-方法: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受伤的程度和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难度。不同年龄的人群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需要家长在旁协助,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正确性,避免因锻炼不当加重损伤。
四、饮食调理
1.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原理:维生素C、维生素E等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减轻氧化应激对受伤组织的损伤。
-食物举例: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西兰花等。不同年龄人群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不同,儿童需要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以支持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老年人也应注意维生素的补充,但要根据自身消化等情况合理安排饮食。
2.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原理: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有助于损伤部位的愈合。
-食物举例: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对于儿童,要保证蛋白质的适量摄入以满足生长需求;老年人在保证蛋白质摄入的同时,要注意选择易于消化的蛋白质食物,如鱼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