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期的即刻处理
1.冷敷:跌伤后应在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这是因为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的感觉,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和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方式,避免冻伤。
2.制动休息:跌伤后要让受伤部位制动休息,避免继续活动加重损伤。如果是下肢跌伤,应尽量减少行走;上肢跌伤则避免提拿重物等活动。这有助于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不同年龄的人群制动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骨骼、肌肉等组织相对脆弱,制动休息更要严格执行,以促进损伤部位的良好恢复。
二、药物辅助
1.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可以使用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有研究表明,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有效地缓解跌伤后的肿胀和疼痛,且相对口服药物来说,全身副作用较少。但在使用时,要注意皮肤的状况,对于皮肤有破损、过敏等情况的人群要谨慎使用。
2.中药外用制剂:一些中药外用制剂也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如云南白药膏等。中药外用制剂多是通过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来发挥消肿止痛功效,例如其中的一些成分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不过,对于中药成分过敏的人群不能使用,儿童使用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情况谨慎选择合适的剂型和使用方法。
三、恢复期的处理
1.热敷:在跌伤48小时后,局部出血和肿胀基本稳定,此时可以改为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2-3次。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的控制,避免烫伤。
2.康复锻炼:在损伤逐渐恢复的过程中,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加速消肿和恢复功能。例如,下肢跌伤在疼痛缓解后可以进行缓慢的屈伸等活动,但要注意运动幅度和强度逐渐增加。不同年龄的人群康复锻炼的内容和强度不同,儿童的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保证安全和有效性。
四、饮食调节
1.营养摄入:在跌伤恢复期间,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瘦肉、鱼类等。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支持损伤部位的修复,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避免挑食等情况影响营养的获取。
2.避免刺激性食物: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不利于消肿止痛和损伤恢复。例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要尽量少吃。不同年龄人群对刺激性食物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更要注意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防止对胃肠道等造成不良影响,间接影响损伤的恢复。
总之,跌伤消肿止痛需要综合采取即刻处理、药物辅助、恢复期处理以及饮食调节等多方面的措施,并且要根据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以达到较好的消肿止痛效果,促进损伤部位的良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