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钢板是否需要取出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一、可以不取的情况
1.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差的患者:对于一些年龄偏大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并发症等,再次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若钢板无明显不适等异常情况,可考虑不取。因为再次手术可能会带来麻醉风险、手术创伤等额外负担,综合评估后不取钢板对患者整体健康影响更小。例如,一位80岁患有严重冠心病的股骨骨折患者,钢板固定后骨折愈合良好,但再次手术风险极大,此时可不考虑取出钢板。
2.钢板位置较深且无不适的患者:某些部位的钢板,如骨盆深处的钢板,由于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取出难度大,风险高,若钢板没有引起疼痛、感染等不适症状,也可以考虑不取。比如骨盆骨折术后的钢板,位置深在,周围有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取出时容易损伤相关组织,在无异常的情况下可不取出。
3.骨折已完全愈合且钢板无异常表现:当骨折已经完全愈合,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可见骨折线消失,钢板没有松动、断裂、感染等情况,患者也没有因钢板而产生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时,可以考虑保留钢板。例如儿童骨折后钢板固定,骨折愈合良好,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再次手术取出钢板可能会对局部骨生长等有一定影响,在无异常时可不取出。
二、建议取出的情况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钢板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和发育。随着儿童的成长,钢板相对骨骼来说可能会逐渐显得过小,从而限制骨骼的正常生长,一般建议在骨折愈合后适当时间取出钢板。比如儿童前臂骨折钢板固定,待骨折愈合后,通常在1-2年内取出钢板,以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长度和粗细等发育。
2.钢板位置表浅且有不适症状的患者:如果钢板位于皮下较表浅的部位,如四肢某些部位的钢板,患者能明显感觉到钢板处有疼痛、压痛,或者因钢板的存在导致局部皮肤出现刺激症状,如红肿、破溃等,这种情况下建议取出钢板。例如小腿前方的钢板,位置表浅,患者感觉局部疼痛明显且影响外观及活动,就应考虑取出。
3.钢板出现异常情况:当钢板发生松动、断裂,或者出现感染等情况时,必须取出钢板。钢板松动或断裂可能会导致骨折再次移位等不良后果,而感染则会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疼痛等,严重时可导致全身感染,所以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取出钢板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钢板松动后X线显示骨折端有移位趋势,就需要及时取出钢板重新固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