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死亡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其死亡风险因多种因素而异。
一、肝炎的类型及相应死亡风险
1.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急性期经适当休息和治疗后大多可痊愈,病死率极低,一般不导致死亡,但也有极少数重症甲型肝炎病例可能危及生命,尤其在老年患者或原本有基础肝病的人群中风险相对略高,其重症发生率较低,整体死亡风险非常低。
-乙型肝炎: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会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等严重阶段从而增加死亡风险。据相关统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有15%-25%会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约有3%-4%会进展为肝衰竭等更严重情况,肝衰竭的病死率较高,可达50%-80%左右;另外,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预后也较差,总体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
-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若不进行治疗,也会缓慢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的年死亡率约为3%-4%,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的预后同样不佳,总体生存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
2.药物性肝炎:若能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进行恰当治疗,多数药物性肝炎患者可以恢复,死亡风险较低;但如果药物性肝炎发现不及时,导致病情进展到严重肝衰竭等阶段,也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是那些因长期大量服用肝毒性药物或本身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3.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较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对寿命影响不大;而病情较重、治疗不规范的患者可能会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等,从而增加死亡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死亡风险相对更高。
二、影响肝炎患者死亡风险的因素
1.治疗时机:能否在肝炎早期就得到诊断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感染早期就进行抗病毒等针对性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大大降低发展为严重肝病导致死亡的风险;而如果延误治疗,病情发展到晚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2.基础健康状况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肝炎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差,比如老年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症肝炎的概率比年轻患者高,死亡风险也更高;儿童患者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多数甲型肝炎预后较好,但乙型、丙型肝炎儿童患者如果发展为慢性,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可能逐渐进展,不过儿童自身的再生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基础肝病:本身已经有肝硬化等基础肝病的患者并发肝炎时,病情往往更严重,进展更快,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原本肝脏健康的人群。例如在已有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乙型肝炎复发,就更容易出现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大大增加。
3.病情严重程度:肝炎患者如果出现严重的肝衰竭表现,如大量腹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死亡风险极高。另外,肝炎相关的肝癌患者,肿瘤的分期、大小、是否转移等情况也会严重影响预后和死亡风险,早期肝癌患者通过手术等治疗还有一定的生存希望,而晚期肝癌患者预后极差。
总之,得了肝炎不一定会死亡,大多数肝炎患者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不影响正常寿命,但部分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或有基础不良因素的肝炎患者存在较高的死亡风险,所以一旦发现肝炎应尽早就诊,积极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