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性疾病相关肿块
(一)淋巴结炎
成因:后颈部淋巴结丰富,当头面部、颈部等部位发生细菌感染时,细菌可经淋巴管引流至后颈部淋巴结,引发淋巴结炎,导致淋巴结肿大形成肿块。例如,口腔牙龈炎、扁桃体炎等局部感染可能引起后颈部淋巴结炎。
特点:肿块通常有压痛,可推动,大小不等,急性期可能伴有红、肿、热等炎症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患淋巴结炎;生活中不注意口腔卫生、经常上火等情况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结核性淋巴结炎
成因: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肺结核等结核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淋巴系统蔓延至后颈部淋巴结。
特点:肿块可逐渐增大,初期较硬、无痛,后期可能融合成团,与皮肤粘连,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各年龄均可发病,有结核接触史或既往有结核病史者风险较高。
二、肿瘤性疾病相关肿块
(一)原发性肿瘤
淋巴瘤:
-成因: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感染(如EB病毒等)、免疫功能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
-特点:后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及中老年均有病例报道。
其他原发性肿瘤:如罕见的后颈部软组织肉瘤等,相对少见,多与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殖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生,具体发病与个体基因等因素相关。
(二)转移性肿瘤
成因: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后颈部淋巴结。例如,鼻咽癌常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包括后颈部淋巴结;乳腺癌、肺癌等也可能发生后颈部淋巴结转移。
特点: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一般无压痛,多为单个或多个融合。有原发肿瘤病史或出现相应原发肿瘤症状的人群风险较高,各年龄均可因原发肿瘤转移而出现。
三、先天性疾病相关肿块
(一)甲状舌管囊肿
成因:胚胎发育时期甲状舌管退化不全,剩余上皮分泌物聚集形成囊肿。
特点:肿块位于颈前正中线上或稍偏一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是先天性疾病中较常见的引起后颈部附近肿块的情况。
(二)鳃裂囊肿
成因:胚胎时期鳃裂组织残余发展而成。
特点:多位于颈侧部,有时可涉及后颈部,囊肿大小不一,生长缓慢,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红肿等表现。各年龄均可发生,以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
四、其他原因相关肿块
(一)脂肪瘤
成因: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积聚形成。
特点: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楚,活动度好,一般无明显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生,与个体脂肪代谢等因素有关,体型肥胖者相对可能更易出现。
(二)纤维瘤
成因:由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殖形成。
特点:肿块质地较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尚可,生长缓慢。各年龄均可发病,具体发病与局部纤维组织的异常变化相关。
当发现后颈部有肿块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等明确肿块性质,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不同病因导致的后颈部肿块,处理方式差异较大,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对于感染性肿块可能需要抗感染治疗;肿瘤性肿块可能需要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先天性疾病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选择手术治疗等。同时,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耐受性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