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在临床上可分为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这两大类型,通常由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疗转化而来,若能及时接受合理治疗,预后较好,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症等并发症,危害较大。下面具体介绍慢性中耳炎两种类型及相关知识。
一、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1.致病原因:主要是咽鼓管堵塞及清洁防御功能障碍导致,具体因素包括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气压损伤、变态反应等。
2.临床症状:典型症状表现为听力下降、耳内闭塞感、耳鸣等。耳聋程度时有波动,头部前倾或偏向一侧时听力可一定程度改善;耳鸣通常不严重,呈间歇性。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致病原因: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常以混合感染形式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发作。
2.临床症状:表现为耳朵溢液、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疾病活动期会持续流脓且伴有耳痛,脓液呈粘液性,若不及时清洗会有臭气。若内耳受损会出现耳鸣症状。若炎症持续蔓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硬脑膜下脓肿等。
治疗方面,如果是分泌性中耳炎,急性期需使用抗生素,慢性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可使用桃金娘油胶囊、鼻腔减充血剂等;如果是化脓性中耳炎,要用糖皮质激素溶液或抗生素溶液控制感染,如氧氟沙星滴耳液、利福平滴耳液等。
总之,慢性中耳炎易反复发作,有时还会急性发作,必须积极配合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情的良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