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低在中医里没有特定对应的病名,通常根据症状被称为“眩晕”“虚劳”等。其发病机理是患者气血阴阳不足,导致血液生成减少或无法推动血液运行,从而出现血压低的表现。中医辨证分为气虚、气血两虚、肾阳虚、阴阳两虚等病证,具体如下:
一、气虚:除血压低外,还会有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少气懒言、胸闷气短、舌质淡、苔白、脉弱等症状。治疗原则以补气为主,可应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治疗。补中益气汤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要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等;六君子汤能益气健脾、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归脾汤有补养气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常用于心脾两虚、脾不统血等证。
二、气血两虚:表现为头晕、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等症状。治疗原则是益气养血,可应用八珍汤、十全大补丸等加减治疗。八珍汤是气血双补的基础方,可用于气血两虚证;十全大补丸在八珍汤基础上增加了肉桂、黄芪,其温补气血的作用更强。
三、肾阳虚:症状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等。治疗原则是补肾阳,可应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主要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金匮肾气丸能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常用于肾阳虚水肿等证。
四、阴阳两虚: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畏寒怕冷等。治疗原则是滋阴补阳,可应用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治疗。桂附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肉桂、附子而成,有温补肾阳的功效;六味地黄丸可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证。
总之,中医对于血压低的辨证论治有多种方法,可根据具体症状和证型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患者也应注意生活调理,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促进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