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皮肤痒抓后起红疙瘩多由接触过敏原引发变态反应所致,如接触花粉、某些食物(鱼虾等)、化纤织物等。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促使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局部出现红疙瘩,常见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疾病。不同年龄人群过敏原接触类型有差异,儿童易因玩具材质、食物等致敏,成人则可能与职业接触、环境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特点
抓挠后出现的红疙瘩形态多样,可为红色风团样、丘疹样等,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分布与搔抓部位一致,常伴不同程度瘙痒。儿童皮肤薄嫩,红疙瘩易肿胀;成人红疙瘩边界相对清晰,红斑丘疹表现较典型。若有明确接触特定物质后发病史,提示过敏性因素可能性大。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儿童需剪短指甲并加强看护,避免其过度搔抓;成人应克制抓挠冲动。
局部冷敷:用冷毛巾局部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可多次,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轻血管扩张与炎症反应。
脱离过敏原:更换可能致敏的衣物,清洁接触部位,远离花粉等易致敏环境。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抓挠后易损伤皮肤,需使用温和婴幼儿专用洗护产品,避免刺激,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如轻柔冷敷。
2.孕妇: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用药谨慎,非药物干预无效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处理方式,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影响胎儿。
3.老年人:皮肤干燥,抓挠后易加重问题,需保持皮肤湿润,使用保湿乳液,出现红疙瘩时避免用力搔抓,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后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