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基础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呈现极化状态,细胞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当心肌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发生除极: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此为动作电位的0期,标志着除极过程开始。除极结束后进入复极过程,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外流使膜内电位逐渐恢复到极化状态,包括动作电位的1-3期,复极过程完成后细胞恢复极化状态。
二、心脏电传导系统与心电图形成
1.电活动起源:心脏的电活动由窦房结发起,窦房结产生的兴奋是心脏兴奋的起始点。
2.传导过程: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依次通过心房肌传导至房室结,房室结具有延搁作用,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再兴奋;随后兴奋经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快速传导至心室肌,引起心室肌的除极和复极。
3.心电图波形对应:
-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由窦房结兴奋传导至心房,引起心房肌除极产生。
-QRS波群:反映心室的除极过程,由心室肌快速除极形成。
-T波:反映心室的复极过程,心室肌复极时产生电位变化形成T波。
三、不同因素对心电图产生的影响
1.年龄:婴幼儿心肌细胞电活动特性与成人有差异,婴儿心率较快,心电图上P波、QRS波群时限相对较短;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电传导系统逐渐成熟,心电图表现趋于成人化。
2.性别:一般情况下性别对心电图基本产生原理无本质影响,但女性在某些生理周期(如月经周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导致心电图出现轻微生理性改变,如T波轻度改变等,但通常无病理意义。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或过度劳累等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导致心电图出现非特异性改变,如T波低平、ST段轻度偏移等,但去除相关影响因素后多可恢复。
4.病史:患有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会出现异常,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病理性Q波等特征性改变,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病理状态下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发生异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