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调控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应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取,蔬菜方面,如西兰花、菠菜等,建议每天摄入300~500克;水果可选择苹果、香蕉等,每天食用200~350克;全谷物包括燕麦、糙米等,每日摄入50~100克。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减少肠道内有害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了上述各类食物的大致推荐量。
2.限制红肉与加工肉类:红肉指牛肉、猪肉等,加工肉类包含香肠、火腿等,应减少其摄取量,每日红肉摄入量控制在50克以内,加工肉类尽量避免食用。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会使肠道内致癌物质产生增多,增加结直肠癌发病几率。
3.控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过量酒精会刺激肠道,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提升结直肠癌发生风险。
二、运动管理
每周需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100米,每次30分钟以上;慢跑则心率维持在(220-年龄)×60%~70%的范围。运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还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因为肥胖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运动能帮助消耗多余热量,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
三、定期筛查
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结直肠镜筛查,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等高危人群,筛查起始年龄可提前至40岁,且筛查间隔时间缩短。结直肠镜检查能直观观察肠道黏膜情况,若发现息肉等癌前病变可及时处理,阻断其向癌症发展的进程,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
四、基础疾病控制
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肠道状况。因为长期的肠道慢性炎症会持续刺激肠黏膜,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概率,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所以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至关重要。
五、戒烟
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应尽量戒烟,减少烟草中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对肠道的损害,降低肠道癌变的可能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有家族史人群:除遵循上述普遍预防措施外,应更密切关注自身肠道健康,如出现便血、腹痛等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且从年轻时就开始考虑适当提前筛查年龄,增加筛查频率。
老年人:饮食上需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软烂的蔬菜粥、鱼肉等,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损伤,运动时间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女性:除一般预防措施外,要关注自身激素水平对肠道健康的潜在影响,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肠道方面的筛查,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注意保持肠道卫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肠道慢性病史人群: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定期到医院进行肠道相关指标的检测,如粪便隐血试验、肠镜复查等,密切观察肠道症状的变化情况,一旦有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