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属于什么炎

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性疾病。根据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不同有多种分类:

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是最常见的类型,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链球菌等感染后诱发,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感染后1-3周发病,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多见于中青年,病情迁延,逐渐进展为肾功能减退。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女性,除肾脏损害外,多有全身多系统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等;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除肾脏病变外,常有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等;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有过敏性紫癜的表现,如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同时合并肾脏损害。

遗传性肾小球肾炎:由遗传因素引起,如Alport综合征,多有阳性家族史,患者除肾脏病变外,常伴有眼部病变(如球形晶状体等)和耳部病变(如神经性耳聋等),多见于男性,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按病理类型分类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多见于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免疫荧光检查可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不同类型。IgA肾病好发于青少年,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可伴有蛋白尿等;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也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等。

膜性肾病: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免疫荧光可见IgG和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颗粒状沉积,电镜下可见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多见于中老年,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部分患者可伴有镜下血尿,病情进展缓慢,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下可见肾小球节段性玻璃样变和硬化,免疫荧光可见IgM和C3在肾小球硬化区呈团块状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基底膜塌陷等。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常伴有血尿、高血压,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并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免疫荧光常见IgG和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电镜下可见系膜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多见于青壮年,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血尿,病情进展较快,肾功能易受损。

肾小球肾炎的分类对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及预后等方面均有差异,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