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例假期间出血的原因
1.生理性原因
排卵期出血:在两次月经中间,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一般出血量少,持续1-3天,可伴有轻微腹痛或腰酸。多发生在育龄期女性,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着床出血:对于有性生活且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在受精卵着床时,可能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一般发生在受精后67天左右,出血量明显少于月经量,多为点滴状。
2.病理性原因
妇科疾病
宫颈炎:炎症刺激导致宫颈黏膜充血、水肿,质地变脆,容易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妇科检查后出血,可伴有白带增多、发黄等症状。多发生在性生活频繁、性伴侣多、不注意个人卫生的女性中。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可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及长期使用雌激素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出现非经期阴道流血,还可能伴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多见于3050岁女性,家族遗传、雌激素水平过高等为高危因素。
宫颈癌:早期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中晚期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出血量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情况而不同,年轻患者也可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多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有关,此外,多孕多产、性生活过早、性伴侣多等也是危险因素。
内分泌失调
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过度节食等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出现非经期出血。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均易出现内分泌失调。
全身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包括阴道出血,常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可导致凝血异常,引起非经期阴道出血,还可能有贫血、感染等表现。
二、非例假期间出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妇科常规检查:通过肉眼观察外阴、阴道、宫颈有无病变,如破损、赘生物等,同时了解阴道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等,判断是否存在阴道炎等炎症。
宫颈涂片或HPV检测:用于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涂片可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变化,HPV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高危型HPV感染。
2.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或腹部超声:能清晰显示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判断是否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卵巢囊肿等病变,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及回声情况。对肥胖、阴道狭窄等不适合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患者,可选择腹部超声,但需憋尿使膀胱充盈。
3.血液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计数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等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排查因凝血障碍引起的出血。
性激素六项:包括雌二醇、孕酮、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用于评估内分泌功能,了解激素水平是否紊乱,判断是否因内分泌失调导致非经期出血,一般在月经来潮第24天抽血检查较为准确。
三、非例假期间出血的治疗方法
1.针对生理性原因
排卵期出血:若出血量少、症状轻微,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过度劳累和性生活即可。若出血较多或影响生活质量,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效避孕药如复方炔诺酮片、复方甲地孕酮片等调节内分泌,减少出血。
2.针对病理性原因
妇科疾病
宫颈炎:对于病原体明确的宫颈炎,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常用头孢曲松钠、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疗;沙眼衣原体性宫颈炎,常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一般建议手术切除,如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根据情况可使用孕激素如地屈孕酮片、黄体酮胶囊等,预防息肉复发。
子宫肌瘤:对于症状较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可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使肌瘤缩小,但长期使用有低雌激素症状等不良反应。手术方式根据肌瘤大小、位置、患者生育要求等选择,如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宫颈癌: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案,常用手术、放疗、化疗等,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等。
内分泌失调: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减轻压力、合理饮食等。可根据激素水平检测结果,使用短效避孕药如优思明、达英35等调整月经周期。
全身性疾病: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提升血小板数量;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使用雄激素如司坦唑醇等促进造血。
四、非例假期间出血的生活方式建议
1.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防止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尤其是在出血期间,更要注意及时更换卫生巾或卫生护垫,选择质量合格、透气性好的产品,减少细菌滋生。
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保持会阴部透气干燥,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减少对外阴的摩擦和局部温度升高。
2.规律作息与适当运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78小时,避免熬夜,养成定时起床和入睡的习惯。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减少因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非经期出血。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在出血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出血加重。
3.合理饮食
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身体恢复;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如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利于受损组织修复。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血管扩张,加重出血症状。同时,减少饮酒,酒精可能影响肝脏对激素的代谢,进而影响内分泌。
4.避免不良性生活习惯
性生活要适度,避免过于频繁,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防止病原体感染。固定性伴侣,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因性传播疾病引起的宫颈炎、宫颈癌等导致的非经期出血。
五、特殊人群提示
1.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发育成熟,易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非经期出血。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月经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因学业压力大而过度劳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月经相关知识,减轻心理负担。
2.孕期女性
孕期出现非经期出血需高度重视,可能是先兆流产、宫外孕、胎盘早剥等严重情况。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就医途中尽量平稳,减少颠簸,向医生详细告知孕期情况,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3.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波动大,易出现月经紊乱,非经期出血可能是子宫内膜病变等原因引起。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妇科内诊、宫颈防癌筛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若出现出血量大、出血时间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认为是月经紊乱而忽视,延误病情。
4.患有慢性疾病的女性
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女性,出现非经期出血时,除了针对出血进行检查和治疗外,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或激素代谢,加重出血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考虑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