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痔疮疼,怎么缓解

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痔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

1.解剖学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2.遗传因素:关于痔的病因学说,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静脉曲张学说,认为痔是直肠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然而目前广为接受的理论是Thomson的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痔原本是肛管部位正常的解剖结构,即血管垫,是齿状线及以上1.5cm的环状海绵样组织带。只有肛垫组织发生异常并合并有症状时,才能称为痔,才需要治疗,治疗目的是解除症状,而非消除痔体。痔的诱发因素很多,其中便秘、长期饮酒、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和久坐久立是主要诱因。

3.职业关系:人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又因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粪便下行迟缓,或习惯性便秘,可以压迫和刺激静脉,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痔静脉内压力升高,静脉壁抵抗力降低。

4.局部刺激和饮食因素: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5.肛门静脉压力增高:因肝硬变、肝充血和心脏功能代偿不全等,均可使肛门静脉充血,压力增高,影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

6.腹内压力增加:因腹内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前列腺肥大、妊娠、饮食过饱或蹲厕过久等,都可使腹内压增加,妨碍静脉的血液回流。

7.其他因素:如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劳累过度等都容易诱发痔疮的形成。

痔疮的常见症状包括:

1.大便出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症状。出血一般发生在便前或者便后,有单纯的便血,也会与大便混合而下。血色鲜红,其出血量可大可小,轻者为手纸带血,重者可表现为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

2.脱出:内痔或混合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即能脱出肛门外,内痔脱出的肉球在便后能自行回纳。脱出的痔核,极易受感染,每因发炎、水肿、疼痛而发生嵌顿,以致复位困难。

3.肛门瘙痒:肛门及肛周肌肤出现瘙痒症状。主要是由于肛门分泌物、脱出痔核及周围皮肤受到了刺激,皮肤终日潮湿,从而产生瘙痒感,导致湿疹和瘙痒的发生。

4.疼痛:单纯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5.黏液外溢:直肠黏膜长期受痔核的刺激,引起分泌物增多;晚期内痔,因肛门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由肛门流出。轻者大便时流出,重者不排便时也自然流出,污染内裤,病人极不方便。在内痔脱出时,分泌物更多。

痔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一般治疗:患者应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同时避免久坐久立。

2.局部用药:包括栓剂、软膏等,主要作用是消肿止痛、止血等。

3.口服药物:如迈之灵、地奥司明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照射、激光疗法等,可缓解疼痛等症状。

5.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痔疮,如内痔脱出、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孕期痔疮疼痛的缓解,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便后温水坐浴,保持肛门清洁。

3.局部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肛门周围,可缓解疼痛。

4.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5.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局部外用药物,如痔疮膏、栓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果痔疮疼痛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更专业的治疗建议。同时,在孕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这对胎儿的健康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