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肺复苏术的八个步骤
1.判断环境安全:施救者首先要确保自身及周围环境对实施心肺复苏安全,避免在危险区域如交通要道、火灾现场等进行操作,防止二次伤害。
2.判断患者意识:轻拍并呼喊患者,观察有无应答,以判断患者是否失去意识。若患者无反应,需立即进行下一步操作。
3.检查呼吸: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流,眼睛看向患者胸部观察起伏,时间约510秒,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若呼吸停止,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4.呼叫急救: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如120),并简要准确地说明事发地点、患者情况等信息,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
5.摆放正确体位:将患者仰卧在坚实平面上,解开患者衣领、领带、腰带等束缚物,利于呼吸和后续操作。
6.胸外按压:施救者双手交叠,掌根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尽量减少中断。
7.开放气道:清理患者口腔异物,采用仰头抬颌法,一只手按压患者前额,另一只手抬起患者下颌,使头部后仰,气道开放,以保障气体能顺利进入肺部。
8.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2次,每次持续1秒以上,观察患者胸部是否随吹气起伏。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循环,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二、衍生需求解释及延伸内容
1.心肺复苏术实施的重要性: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会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能为患者争取存活机会,提高生存质量。
2.心肺复苏术的适用场景: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如心脏疾病、触电、溺水、窒息等情况导致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心肺复苏操作与成人略有不同。胸外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约45厘米,频率同样为每分钟100120次。人工呼吸时,吹气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通气。儿童心脏骤停多因窒息引起,施救前需特别注意清理口腔异物。原因在于儿童气道相对狭窄,更易被异物堵塞,且心肺功能不如成人完善,需更精准操作。
2.老年人:老年人骨质较脆,实施胸外按压时,力度要适当控制,避免因用力过猛导致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同时,很多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心肺复苏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这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骼韧性降低,且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心肺复苏效果及患者耐受性。
3.孕妇:对孕妇实施心肺复苏时,应将患者身体稍向左侧倾斜,避免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影响回心血量。胸外按压位置可稍向上移至胸骨上部,力度适中。由于孕妇生理结构改变,增大的子宫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压迫,调整体位和按压位置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四、生活方式、年龄、性别和病史对心肺复苏及相关情况的影响
1.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增加心脏骤停风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可降低心脏骤停发生率。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合理饮食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2.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和血管功能逐渐衰退,心脏骤停风险增加。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心肺复苏难度相对较大,成功率可能较低。但即便如此,仍应积极实施心肺复苏。年轻人心脏骤停多与突发疾病、意外事故有关,因其心肺功能相对较好,若能及时正确实施心肺复苏,存活几率相对较高。
3.性别:男性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对较高,部分原因与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比例较高有关。女性在孕期由于生理变化,心脏负担加重,也需关注心脏健康。无论男女,掌握心肺复苏知识都至关重要。
4.病史: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心脏骤停风险更高。此类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家人及身边人更应掌握心肺复苏术,以便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及时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