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1.多饮:血糖升高使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患者出现口渴、多饮的症状,每天饮水量可能明显多于平常,可达2000-3000毫升甚至更多,而且喝再多水也难以缓解口渴感。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可能表现为原本不喜欢喝水但突然变得爱喝水;成年女性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多饮情况。
2.多食: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会产生饥饿感,从而出现多食的现象。即使进食量较以往明显增加,仍感觉吃不饱。比如原本每餐吃一碗饭,患病后可能需要吃两碗甚至更多才能缓解饥饿,但体重却可能不增反降。在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多食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容易被家长发现。
3.多尿:血糖升高,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一般24小时尿量可达2000-3000毫升,有些病情较重的患者甚至可达5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会增多,可能每1-2小时就需要排尿一次,夜间尿次增多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儿童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夜间尿床的情况,这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4.体重减轻:尽管患者食欲正常甚至增加,但由于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而是通过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逐渐减轻。短时间内体重可下降5-10公斤甚至更多。成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刻意减肥,但体重却持续下降,身体变得消瘦;儿童糖尿病患者则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身高增长缓慢等。
5.疲劳乏力: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身体能量供应不足,患者常感到疲劳、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比如原本能轻松完成的工作或家务,现在却容易感到劳累,精神状态不佳。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将这种疲劳感误认为是年龄增长导致的正常现象,从而忽视病情。
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1.控制总热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强度等因素来计算每天所需的总热量。例如,一位身高160cm、体重60kg、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年女性糖尿病患者,每天所需总热量大约在1500-1800千卡左右。计算公式可参考:成年男性每日所需热量(千卡)=66+1.38×体重(kg)+5×身高(cm)-6.8×年龄(岁);成年女性每日所需热量(千卡)=655+9.6×体重(kg)+1.8×身高(cm)-4.7×年龄(岁)。通过合理控制总热量,能帮助患者维持合适的体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2.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比例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应占总热量的50%-60%。建议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它们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稳定血糖。例如,一顿饭可以吃约2-3两的全麦面条或糙米饭。避免过多食用精制糖及含糖饮料,如糖果、可乐等,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
-蛋白质:约占总热量的15%-20%。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如鸡肉、鱼肉、牛肉等)、豆类及其制品、蛋类、奶类等。以一位体重60kg的糖尿病患者为例,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大约为60×1.2=72克左右,可分配到三餐中,如早餐喝200毫升牛奶、吃一个鸡蛋,午餐和晚餐分别吃约2两瘦肉。
-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应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脂、肥肉等。每日脂肪摄入量,对于体重60kg的患者,大约在50-70克左右,炒菜时尽量用植物油,且控制用量。
3.少食多餐
-可以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6餐,这样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避免血糖大幅波动。例如,除了正常的三餐外,上午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晚上睡前可适当加餐,加餐食物可选择一小把坚果(如10颗左右的杏仁)、半个苹果等。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胃容量较小,更适合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既能保证营养供应,又能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4.高纤维饮食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等)、粗粮(玉米、红薯等)、魔芋等。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以蔬菜为例,每天的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尽量选择深色蔬菜,如绿叶菜等,占蔬菜摄入量的一半以上。膳食纤维还能增加饱腹感,有助于控制体重。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高纤维饮食还有助于预防便秘等问题。
5.定时定量进餐
-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和进餐量,有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例如,每天固定早餐7-8点、午餐11-12点、晚餐18-19点左右进食,每餐的食物量尽量保持相对固定。这样可以使胰岛素分泌与进食规律相匹配,更好地调节血糖水平。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上班族,要提前准备好健康的餐食,避免因外出就餐不规律而导致血糖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