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二、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一)病原体
主要病原体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该病毒对紫外线、有机溶剂等敏感。
####(二)传播途径
1.蜱虫叮咬传播: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人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后可能感染。
2.接触传播: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患者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可伴有乏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二)血液学异常
多数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学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等表现。
###四、诊断
####(一)实验室检测
1.核酸检测:通过检测患者标本中是否存在SFTSV核酸来确诊。
2.血清学检测:检测特异性抗体,如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如针对发热进行退热等支持措施,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脏器功能等,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监测体温、血小板等指标变化,加强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就医,由于儿童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应格外谨慎处理相关症状。
####(二)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易出现病情加重情况,需加强病情监测,关注其生命体征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因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