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该病毒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其传播主要依赖蜱虫叮咬,同时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分泌物等途径实现人际传播。
###二、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高发于春夏季。
-易感人群:从事农业生产等与蜱虫接触机会较多的人群易感染。
###三、临床表现
-发热症状:患者多有发热表现,体温可从低热升至高热。
-全身症状:常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
-血液学改变:多数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学指标异常,严重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
###四、诊断依据
需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其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可作为确诊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当出现发热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式;针对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进行相应支持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因其各脏器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密切监测病情。
-老年人:本身基础疾病较多,感染后需谨慎评估并处理,注重维持内环境稳定。
-有基础病史者:要兼顾基础病的管理,避免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措施对基础病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