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指肠溃疡
1.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可破坏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此外,胃酸分泌过多也是重要因素,胃酸侵蚀十二指肠黏膜,在夜间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加,更容易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疼痛特点:多为空腹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一般在夜间疼痛较为明显,疼痛规律常为疼痛-进食-缓解,即进食后疼痛可暂时缓解,之后又可能复发。
二、胃食管反流病
1.发病机制: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是主要原因,导致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疼痛。夜间平卧时,食管与胃的角度改变,更易发生反流。
-年龄上,中老年人发病较多,但近年来年轻人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如暴饮暴食、经常吃夜宵等)发病也有增多趋势。生活方式中,肥胖、长期吸烟、饮酒、喜食高脂肪食物等均是危险因素。有食管裂孔疝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增高。
2.疼痛特点:烧心和反流是常见症状,夜间平卧时反流加重,可引起胸骨后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等。
三、胃炎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发病机制:多与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酒等)、药物刺激(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有关。年龄上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生活方式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易患。
-疼痛特点: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可在夜间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等,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2.萎缩性胃炎:
-发病机制:病因较为复杂,除上述因素外,还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升高趋势,老年人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中,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病情发展。
-疼痛特点:疼痛症状可轻可重,部分患者夜间可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和性质个体差异较大,可伴有消化不良、贫血等表现。
四、胃癌
1.发病机制:
-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Hp感染、遗传因素、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食用腌制食品等)、环境因素等。年龄上,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年轻胃癌患者也有报道。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癌前病变的人群风险更高。
-疼痛特点:早期疼痛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夜间疼痛可能加重,还可伴有消瘦、乏力、黑便等症状。
如果老是夜里胃疼,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更加关注其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儿童出现夜间胃疼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高度重视,排查是否有特殊原因,如先天胃肠道发育异常等,但相对成人病因有所不同,需谨慎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