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原理
(一)荧光抗体染色法
1.标本采集:可采集患者的唾液、脑脊液或颈部皮肤切片等标本。
2.原理及意义: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与狂犬病病毒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特异性荧光,从而判断标本中是否存在狂犬病病毒抗原。若检测到阳性结果,高度提示狂犬病病毒感染,其依据是狂犬病病毒抗原与荧光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能直观显示病毒存在。
(二)病毒分离
1.标本采集:从患者的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采集。
2.原理及意义:将采集的标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或动物模型中,观察是否能分离出狂犬病病毒。若成功分离出病毒,则可确诊为狂犬病,但该方法操作相对复杂,且耗时较长,因为需要培养标本并观察病毒生长情况。
(三)核酸检测
1.标本采集:通常采集患者的唾液、脑脊液等标本。
2.原理及意义: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若检测到狂犬病病毒的核酸序列,即可确诊感染,其原理是基于核酸分子杂交或PCR等技术,能精准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
二、临床症状结合判断
(一)暴露史询问
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如狗、猫等)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等暴露史,因为暴露史是判断是否可能感染狂犬病的重要依据,不同的暴露程度感染风险不同,比如咬伤且伤口较深的感染风险相对更高。
(二)典型症状观察
狂犬病患者通常会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典型症状。例如,患者听到流水声或看到水可能会引起咽肌痉挛发作,遇到风刺激时也会出现不适等表现,但需注意儿童患者可能症状表现不典型,需要更细致观察其行为变化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烦躁、哭闹等非典型表现。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症状可能会被基础疾病掩盖,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与狂犬病症状的关系来辅助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