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狗咬后得狂犬病的可能性与狗的健康状态相关
若咬人的狗本身携带狂犬病病毒,被其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较高;若咬人的狗为健康犬(经检测无狂犬病病毒携带),则被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并非绝对安全,仍需根据暴露分级进行相应处理。
二、暴露分级及对应处理
(一)Ⅰ级暴露
接触或喂养动物,未出现裸露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等情况,此类情况无需特殊处理,但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二)Ⅱ级暴露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需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随后尽快前往医疗机构接种狂犬病疫苗。
(三)Ⅲ级暴露
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或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除需彻底清洗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外,还需在伤口周围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三、狂犬病潜伏期特点
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极少数短至1周内或长达数年,潜伏期长短与咬伤部位、伤口深浅、感染病毒数量等因素有关,潜伏期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达100%。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被狗咬伤后需更迅速且规范地处理伤口,因儿童对自身损伤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伤口情况,严格遵循医生建议接种狂犬病疫苗及相关被动免疫制剂,确保及时有效预防狂犬病。
(二)孕妇
孕妇被狗咬伤后同样需按常规流程处理伤口、评估是否需接种狂犬病疫苗及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对孕妇及胎儿的威胁不容忽视,应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科学处理,无需因妊娠而拒绝必要的狂犬病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