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精神因素相关疾病
1.焦虑症:患者常处于过度紧张、担忧状态,可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表现。研究表明,约70%-90%的焦虑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机制与焦虑情绪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异常影响睡眠调节。
2.抑郁症:睡眠障碍是抑郁症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比平时早醒2-3小时且无法再入睡)或睡眠浅。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紊乱与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相关,该轴异常会影响褪黑素等睡眠相关激素的分泌。
二、躯体疾病相关因素
1.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病变关节的疼痛会干扰睡眠,使患者难以进入深度睡眠阶段。据统计,约60%-80%的关节炎患者存在睡眠问题,疼痛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影响睡眠中枢功能。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因气道狭窄、通气功能障碍出现夜间呼吸困难,导致睡眠中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则因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引发频繁觉醒,影响睡眠质量。
三、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
1.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昼夜颠倒会打乱人体生物钟,使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从而出现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例如,频繁更换时区的旅行者易因生物钟失调导致失眠。
2.睡前不良习惯: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正常睡眠节律;过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兴奋,难以入睡。
四、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结构发生变化,深睡眠时间减少,且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疾病本身或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影响睡眠,如某些降压药可能引起口干、头晕等不适干扰睡眠。
2.儿童:儿童若作息无规律、白天活动量过少或睡前过度兴奋,易出现入睡困难。此外,腺样体肥大等儿童常见疾病也可能导致夜间呼吸不畅,影响睡眠。
3.孕妇:孕期女性因激素变化、身体不适(如腰酸背痛、尿频)及对胎儿健康的担忧等心理因素,较易出现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中频繁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