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续发热37.3℃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判断要点
(一)流行病学史
1.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及表现可能有差异,但流行病学史是重要参考。比如有近期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史,包括共同生活、工作、聚餐等情况,那么持续发热37.3℃需高度警惕。对于儿童,若其所在幼儿园、学校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也需重视。
2.旅行史:近期有疫情高发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近期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返回,出现持续发热37.3℃,要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二)伴随症状
1.常见伴随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除了发热,还可能伴有干咳、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相对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精神差、吃奶量减少等。如果在持续发热37.3℃的同时出现上述相关伴随症状,要倾向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但这些症状并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特有,其他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2.与其他疾病伴随症状的区别:比如普通感冒也可能有低热、流涕等症状,但普通感冒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但这不是绝对区分点,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综合判断。
二、与其他引起发热疾病的鉴别
(一)普通感冒
1.病因与发热特点: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发热一般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下,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3-5天可缓解。伴随症状主要以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如明显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没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的乏力等明显全身症状加重情况。
2.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普通感冒时,可能也会有发热,但一般精神状态相对较好,饮食影响相对较小,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儿童可能精神状态相对差一些,吃奶或进食减少。
(二)流感
1.病因与发热特点: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发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3-7天。伴随症状除了呼吸道症状外,全身症状更重,如明显的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相对流感可能稍轻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区分点。
2.诊断方法:可通过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别,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可为阳性,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抗原或核酸检测可协助明确。
(三)细菌感染
1.病因与发热特点:如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等疾病,也可导致发热,发热可为持续发热,体温可高可低,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可能有咳嗽、咳痰,痰液可为脓性等表现。通过血常规检查,细菌感染时一般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能表现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等。
2.不同人群差异:对于老年人,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时可能病情进展较快,需更加警惕,而儿童细菌感染时可能会有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表现有一定区别,但仍需进一步检查明确。
三、相关检查及应对
(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
1.检测方法及意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通过采集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等标本进行检测,若为阳性则可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抗原检测相对简便快捷,可自行操作,但准确性相对核酸检测稍低,一般用于初步筛查。对于持续发热37.3℃且有相关流行病学史或伴随症状的人群,应及时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以明确是否感染。
2.不同人群检测注意事项:儿童进行核酸检测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老年人进行检测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如有行动不便等情况,可安排专人协助进行标本采集。
(二)其他辅助检查
1.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等指标情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等情况。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对于儿童,血常规的变化也能为病情判断提供一定参考,比如儿童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更明显一些。
2.C反应蛋白(CRP):CRP在感染时会升高,细菌感染时CRP升高往往更明显,而病毒感染时CRP一般轻度升高或正常。通过CRP检测可协助鉴别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但也不能单独据此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3.胸部影像学检查:对于持续发热时间较长或伴有呼吸道症状加重的患者,如出现咳嗽加剧、气促等情况,需要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胸部影像学早期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可与肺炎等其他肺部疾病相鉴别。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
四、应对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一般人群应对
1.隔离与观察:如果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可疑情况,应进行隔离观察,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每天定时开窗通风。
2.休息与饮食:发热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二)特殊人群应对
1.儿童:儿童持续发热37.3℃时,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如果儿童精神状态好,饮食、玩耍等基本正常,可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降温。但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凉的水擦拭,以免引起儿童不适。如果儿童出现精神差、哭闹不止、体温持续上升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同时,儿童的隔离要注意营造舒适的环境,保证其休息,饮食上要保证营养供应,满足儿童生长发育需求。
2.老年人:老年人持续发热37.3℃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果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发热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老年人的物理降温方法与儿童类似,但要更加轻柔,避免因老年人皮肤较薄等原因造成损伤。如果老年人发热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等情况,要尽快送往医院就诊,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3.孕妇:孕妇持续发热37.3℃时,要特别谨慎处理。首先要尽量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同时要密切观察自身及胎儿情况,如有无腹痛、阴道流血流液等情况。如果发热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孕妇身份,以便医生进行更全面合理的诊治,要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
总之,持续发热37.3℃不一定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综合流行病学史、伴随症状、相关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有相关可疑情况,应及时进行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