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呕吐又拉肚子怎么回事

一、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常引起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呕吐、腹泻。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肠道黏膜受损,水和电解质的吸收障碍,从而出现大量水样腹泻,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

-诺如病毒: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生,以寒冷季节高发。诺如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呕吐多为胃内容物,腹泻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肠道感染。例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会产生肠毒素,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使肠液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导致腹泻,同时可伴有呕吐。

-沙门氏菌: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后易感染。沙门氏菌在肠道内繁殖,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腹泻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饮食不当:儿童如果进食过多、过快,或食用了不洁食物、变质食物、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等,都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出现呕吐、腹泻。例如儿童一次性进食大量冷饮,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呕吐和腹泻。成年人如果暴饮暴食,食用了过期的海鲜等,也容易出现呕吐、腹泻症状。

-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鸡蛋、海鲜等过敏。当食用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被激活,胃肠道黏膜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呕吐、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表现。

2.其他因素

-腹部着凉:尤其是儿童,腹部保暖不当,受到寒冷刺激后,胃肠道蠕动加快,可引起呕吐、腹泻。例如夜间儿童踢开被子,腹部着凉,第二天就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症状。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导致呕吐、腹泻。例如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呕吐。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

1.特点

-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感染和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例如婴幼儿的肠道屏障功能较差,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袭。而且儿童对饮食的调节能力有限,饮食不当更容易引发胃肠道问题。

2.应对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呕吐,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可以给儿童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配制。如果是轮状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对于腹部着凉引起的呕吐腹泻,要注意腹部保暖,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儿童。

(二)成年人

1.特点

-成年人的胃肠道相对儿童较为成熟,但如果有基础疾病,如胃肠道慢性疾病等,出现呕吐腹泻时可能病情变化较快。而且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多样,如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等,也容易影响胃肠道功能。

2.应对

-如果是饮食不当引起的呕吐腹泻,首先要调整饮食,暂停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需要根据情况考虑使用抗生素,但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身体恢复。

(三)特殊人群

1.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对脱水的耐受性较差。而且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呕吐腹泻可能会诱发这些基础疾病的加重。例如老年人脱水后可能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引起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

-应对:老年人出现又呕吐又拉肚子时,要更加重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建议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如精神状态、尿量等。

2.孕妇

-特点: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状态,用药需要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而且呕吐腹泻可能会导致孕妇营养摄入不足,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应对:孕妇出现呕吐腹泻时,首先要注意饮食调整,尽量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缓解。如果症状较重,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医生会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补充水分、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

三、就医建议

1.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

-呕吐、腹泻严重,出现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导致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等。

-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持续不退,可能提示严重感染。

-大便中有脓血,可能是细菌感染较为严重的表现。

-儿童出现呕吐腹泻,同时伴有抽搐、意识障碍等情况。

2.可以观察后就医的情况

-症状较轻,呕吐、腹泻次数不多,精神状态尚可,没有明显脱水表现,可先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观察。如儿童呕吐1-2次,腹泻2-3次,精神较好,可先在家观察,给予口服补液盐等。但如果观察期间症状加重,如呕吐腹泻次数增多、出现脱水表现等,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