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1岁半了还不会说话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评估

1.语言发育个体差异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存在一定个体差异,有的儿童可能说话较早,有的稍晚。1岁半不会说话也可能处于正常的个体差异范围内,但需要密切观察后续发育情况。一般来说,正常儿童在1岁左右能说简单的单词,如“爸爸”“妈妈”等,1岁半时能说一些简单的短句,如“抱抱我”等。如果孩子其他大运动、精细运动等发育正常,只是语言稍晚,可能属于个体差异范畴。

-可通过观察孩子对周围声音的反应、是否能理解简单指令等来初步评估。例如,叫孩子名字时是否有回应,能否听从“把玩具拿过来”等简单指令。

2.听力问题

-听力障碍是导致孩子说话晚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孩子存在听力问题,就无法正常接收语言信息,从而影响语言发育。可以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听力测试,包括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后续复筛以及针对大月龄儿童的纯音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检查。

-孩子如果听不到声音,就不能模仿发音,进而导致不会说话。比如,环境中突然发出较大声响时,孩子没有明显的惊跳反应等,可能提示听力有异常。

3.自闭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常伴有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除了不会说话外,还可能有社交障碍,如对他人呼唤缺乏响应,缺乏目光对视;兴趣狭窄,行为刻板,例如反复拍手、旋转物品等。诊断需要专业医生通过全面的发育评估、行为观察等来进行。

-这类孩子在1岁半时往往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积极与他人进行语言互动,比如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对周围小朋友的主动交往缺乏回应。

4.智力发育迟缓

-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整体发育都会落后,语言发育也会受到影响。除了不会说话外,在认知、运动等方面也会有落后表现。可以通过智力发育评估量表来进行评估,如盖塞尔发展量表等。

-例如,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可能对常见物品的认知落后,大运动发育也比正常儿童晚,如正常1岁半儿童能独走,而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可能还不能独走或独走不稳等。

5.环境因素

-缺乏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孩子说话晚的常见环境因素。如果孩子生活在单一语言环境且很少有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机会,就不利于语言发育。比如,家长平时与孩子交流较少,家中没有多样化的语言刺激,如很少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等。

-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不能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应对建议及进一步措施

1.创造丰富语言环境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每天花一定时间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描述周围看到的事物,如“宝宝看,这是红红的苹果”等。增加与孩子的互动频率,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孩子想要玩具时,引导孩子说“拿玩具”而不是直接把玩具递给孩子。

-对于1岁半的宝宝,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语言刺激时间,一般建议每天至少有30分钟以上的专门语言互动时间。

2.排查听力问题

-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进行听力相关检查,如确诊有听力障碍,要及时进行干预,如佩戴合适的助听器等,并配合进行听力康复训练。

-听力干预要尽早进行,因为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0-3岁,错过早期干预可能会严重影响语言及其他方面的发育。

3.专业评估与诊断

-如果怀疑孩子有自闭症谱系障碍或智力发育迟缓等情况,要带孩子到儿童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等专业科室进行全面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发育评估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等来明确诊断。

-一旦确诊有相关发育障碍性疾病,要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干预,康复训练需要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语言训练、社交训练等。

4.关注孩子整体发育

-定期带孩子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监测孩子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在儿童保健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有发育落后的迹象,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比如在语言训练方面,医生可能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家庭训练计划等。

总之,当发现1岁半宝宝还不会说话时,家长不要过于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通过多方面排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促进孩子语言及整体发育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