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低血糖的情况及相关说明,但不建议主动去让自己低血糖,因为低血糖可能会带来头晕、乏力、心悸、出汗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尤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
一、疾病相关因素
(一)某些内分泌疾病
1.胰岛素瘤:胰岛β细胞肿瘤或增生,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正常情况下,血糖变化会调节胰岛素分泌,而胰岛素瘤患者的胰岛β细胞不受正常血糖调节机制的有效控制,会持续分泌较多胰岛素,使得血糖降低。例如有研究表明,胰岛素瘤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打破了血糖-胰岛素的正常平衡,从而引发低血糖相关症状。对于此类患者,肿瘤是导致胰岛素过多分泌进而引起低血糖的根源,但这是疾病状态,而非主动追求低血糖的情况。
2.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减少,会影响糖代谢相关的激素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生长激素也对维持血糖稳定有一定作用。当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这些激素分泌不足,就可能导致血糖降低引发低血糖。比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患者,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减少,血糖调节受到影响。
(二)肝源性低血糖
1.严重肝病: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它可以通过糖原合成、糖原分解、糖异生等过程来维持血糖的稳定。当发生严重肝病时,如肝硬化等,肝脏的这些功能会受到影响。肝脏糖原储存减少,糖异生能力下降等,就容易出现低血糖。例如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大量受损,肝脏的糖原储备能力降低,在空腹状态下难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容易发生低血糖。
二、药物相关因素
(一)降糖药物使用不当
1.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如果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或者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食,就可能导致低血糖。例如一些1型糖尿病患者自行增加了胰岛素的注射剂量,而没有相应增加食物摄入,就会使血糖降得过低。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药物)时,如果药物剂量不合适,也可能引发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可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若剂量过大,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低血糖。
2.其他降糖药物:如格列奈类药物(瑞格列奈等),如果服用剂量不当或与饮食配合不佳,也可能引起低血糖。瑞格列奈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的,若服用剂量过大,而患者进食量不足,就容易出现低血糖情况。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身的血糖调节机制相对不完善。如果儿童患有某些疾病影响糖代谢,或者不合理使用药物等情况,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例如一些患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的儿童,其体内糖代谢相关的酶存在缺陷,导致血糖调节异常,容易出现低血糖。而且儿童低血糖可能会对大脑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儿童,应避免让其处于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危险情况,而如果儿童出现疑似低血糖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
(二)老年人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肝脏、肾脏等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老年人如果患有糖尿病等疾病,在使用降糖药物时,更容易因为药物代谢缓慢等原因导致低血糖。例如老年人使用胰岛素时,由于肾脏对胰岛素的清除率降低,胰岛素在体内蓄积时间延长,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老年人低血糖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所以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在使用降糖药物等情况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血糖。
需要强调的是,正常健康人一般不会主动去让自己出现低血糖,因为低血糖对身体有诸多危害。如果是因为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异常低血糖情况,应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医学处理,而不是主动去追求低血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