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梗的定义及基本情况
腔梗即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梗死灶直径一般在0.2~15毫米之间。
腔梗的发病原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腔梗。据相关研究,高血压患者发生腔梗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得多。例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脑内小动脉病变进展更快,更易出现腔隙性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受损,脂质沉积等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也是中老年人群腔梗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病变,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进而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腔梗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高血糖等因素会损伤血管,使小血管更容易发生病变,引发腔隙性脑梗死。
其他因素:如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等也与腔梗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血脂异常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酗酒可导致血压波动等,这些因素都可能间接增加腔梗的发病几率。
腔梗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很多腔梗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这是因为梗死灶较小,没有影响到周围的神经功能区域。例如,一些老年人在体检做头颅CT或MRI时偶然发现有腔隙性梗死,但自身没有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
有症状型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常见于单侧大脑半球深部的腔梗,病变累及皮质脊髓束。比如患者突然出现一侧手臂无力,拿东西不稳,走路时下肢也有无力感,但面部表情大致正常。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如肢体的麻木、针刺感、烧灼感等,但没有运动障碍。这是由于病变累及了丘脑等感觉传导通路区域。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常见于下肢。是因为腔梗同时累及了皮质脊髓束和小脑通路。例如患者行走时步态不稳,一侧肢体无力。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病变多位于脑桥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或内囊膝部。
腔梗的诊断方法
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筛查腔梗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脑内低密度的梗死灶,但对于较小的腔梗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在发病24~48小时后,CT上可显示相对清晰的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对腔梗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能更早发现较小的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几小时内就可发现病灶。通过MRI的DWI序列等可以更早地检测到急性脑梗死的病灶。
腔梗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腔梗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改善脑循环等,但一般不需要溶栓等强烈的治疗手段,因为腔梗的梗死灶较小,溶栓风险相对较高。
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血压目标;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血脂异常患者要根据血脂情况合理使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指标达标。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是明确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应坚决戒除,过量饮酒也会增加脑血管病风险,应适量饮酒;合理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不同人群腔梗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是腔梗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退行性变加重,发病风险更高。老年人在出现轻微的肢体不适、感觉异常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病情可能会进展。同时,老年人在用药时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控制血压,不能随意增减降压药物剂量,因为血压的波动对血管的损伤更大,容易诱发腔梗或导致腔梗复发。要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注意保护血管,定期检查眼底、足部等,因为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是全身性的,除了脑部血管外,其他部位血管也可能受累。在生活中要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受伤,防止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这些并发症也与血管病变有关,而血管病变的基础在脑部也可能导致腔梗的复发或加重。